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探讨了中文截省句结构对孤岛的修复,以及与之相关的“‘是’支持”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英语和日语母语者习得中文截省句(sluicing)的情况作了调查。我们采用以语法判断为主,翻译和访谈为辅的方法,分别调查了英语和日语母语者对截省句修复孤岛以及‘是’支持等现象的掌握程度。其中,语法判断和提供了定量数据,被试参加的翻译测试和访谈则提供了定性的数据。研究结果发现(1)日语和英语母语者对大多数截省句的修复现象表现出一致的判断;(2)他们对缺乏“是”支持的论元疑问词截省句(wh-argument sluicingwithout shi-support)也做出了一致的判断,与以往学者们发现的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掌握孤岛的模式相吻合。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一些似乎不一致的观察结果,具体如下:(1)连接词结构截省句中,疑问词为how的截省句得到不同的判断;同位语结构的截省句中,疑问词为how的截省句得到不同的反应。(2)针对包含不同疑问词的同位语结构截省句,英语母语者接受水平有显著差异,日语母语者没有显著差异;针对包含不同疑问词的句子主语截省句,英语母语者接受水平无显著差异,而日语母语者表现出显著差异。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这些差异的核心是各个疑问词。现有文献如Yuan(2006)和Ko (2006)告诉我们,这些疑问词各自不同的句法特征可能是导致差异的原因。我们认为上述差异表明被试关于截省句结构的知识尚不成熟,实验中观测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中介语的中文疑问词和相应语法范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我们的定性研究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被试的一致反应表明对二语学习者来说,普遍语法是可通达的;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差异说明中介语起点是母语;只有在母语缺乏相应特征时,学习者才会诉诸普遍语法;他们利用普遍语法时会表现出个体和组间差异。鉴于本文调查的有限性,我们认为,上述观察和数据能够在全迁移全通达假设之下得到解释;研究结果还需大规模的实验调查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