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的闲暇需求日益增加,客观要求城市内建设更多的闲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城市闲暇环境对闲暇行为的影响以及闲暇者的闲暇行为特征变得极为必要。
目前国内的城市闲暇研究多集中于新时代下闲暇业发展和闲暇行为研究方面,关于城市特征空间的闲暇研究甚为笼统,结合闲暇空间环境感知规律探讨与居民闲暇活动时空间分配系统相匹配的城市休闲规划服务系统建设的研究成果较少。本论文对城市闲暇特征空间从感知特征、地理尺度、闲暇行为属性等方面进行了划分,强调了闲暇行为与闲暇环境的互相影响,试图通过对闲暇者对闲暇环境的感知、城市闲暇行为的规律性等研究来指导城市闲暇空间环境规划,并以南京市长江路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研究。
论文在综述了闲暇、城市闲暇、城市闲暇流、城市文化街区等主要概念并明确了研究的范围的基础上,依次对闲暇空间环境、闲暇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案例说明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1)闲暇行为必须在一定的空间环境内完成。对南京大学学生进行的感知调查结果分析验证说明了闲暇空间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人们感知到的却是经过了主观处理的、与实际有一定偏差的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幅对闲暇空间环境的感知地图。闲暇者通过对平时在各种环境中得到的闲暇信息进行处理来获得最初的环境感知,而后通过闲暇行为进行修正,同时他们的行为也会影响闲暇空间结构的发展。论文引入了行为地理学的环境感知理论,论证了城市闲暇行为与闲暇环境感知、闲暇环境空间结构演变的互动关系。并结合城市文化街区此类小尺度空间的实际,将林奇的城市意象要素进行了修正,认为人行道、街面、闲暇功能区、入口和标志是城市文化街区的主要意象要素,同时还探讨了闲暇象征空间营造方式,强调了小尺度环境下的业态、建筑类型、空间开放性、文化元素等的重要性。
(2)闲暇者的消费动机是城市闲暇流形成的最主要推动力。城市闲暇流的主要要素——节点、路径、流量等都跟旅游流有着差异,闲暇空间、闲暇景观、闲暇业态、出行距离等对小尺度的闲暇流影响更为突出。城市闲暇与城市旅游的空间行为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体现在客源地、出行选择、交通方式、时间限制、消费行为、重游频率上。相对于喜欢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闲暇地区游览的城市旅游者而言,城市闲暇者由于距离城市文化街区近,出行门槛低,在出行时间、交通的选择上自由度更大。他们更倾向于采用价格低廉的大众出行交通方式,便捷的交通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他们的闲暇目的性不强,消遣休息的成分相对较高,因此闲暇行为更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意选择时间出行,虽然重游几率高,但是逗留时间相对较短,消费也具有不稳定性。他们容易形成习惯性消费,但是一旦有了新的闲暇景点,不论类型如何,他们都很乐意尝试。
论文还将南京市长江路作为该研究的案例区,进一步对前文理论进行了实践探讨。论文在分析了南京市及长江路的旅游基础、本地文脉和闲暇行为的基础上,着重对长江路的闲暇空间特色进行了分析。根据前文的理论,对各类闲暇设施进行布局定位,以塑造闲暇空间发展的各个增长极,确定闲暇空间的发展目标和框架;并通过人行道、街面、闲暇功能区、入口、标志等五个意象要素将这些闲暇设施串联,整合成一个有序的空间;再营造城市闲暇的象征空间,同时注重了文化内涵的物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