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丰富的冰雪存储量及对气候重要的调节作用,使南极的冰川消融在未来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冰盖的响应及动态变化,对定量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对南极的研究始于南极大陆的地理发现,但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极端的气候环境使得人类的探索举步维艰。直到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出现,才为人类探测南极冰盖及冰下大陆,认知其机理打开了新的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丰富的冰雪存储量及对气候重要的调节作用,使南极的冰川消融在未来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冰盖的响应及动态变化,对定量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对南极的研究始于南极大陆的地理发现,但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极端的气候环境使得人类的探索举步维艰。直到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出现,才为人类探测南极冰盖及冰下大陆,认知其机理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人类更深刻的认识南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途径。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雷达卫星测高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凭借其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性能广泛应用于南极地区的监测。卫星测高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南极地区的观测模式,基于高精度的卫星测高观测结果使我们有能力并且系统地进行与南极相关的各项科学研究。过去几十年间,卫星测高技术为全球海平面监测、南极冰盖地形、极地物质平衡估算、冰下湖监测、接地线探测以及冰架崩解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Envisat观测任务的结束,卫星测高任务面临中断的窘境。作为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的首个冰川监测任务,CryoSat-2不仅仅是雷达测高任务的延续,其独特的轨道设计和新颖的工作模式更为南极区域的观测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合成孔径技术和第二接收天线的启用,使CryoSat-2在海冰及南极边缘区域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测量。本文以CryoSat-2数据在南极冰盖区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对雷达高度计几种常规应用中CryoSat-2的数据特征、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并首次利用雷达测高数据对全南极Wind Glaze区域进行了探测。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CryoSat-2数据提取全南极冰盖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基于经典DEM制作理论,利用CryoSat-2 GDR产品生成了 PANDA断面考察沿线及全南极DEM。并利用GPS实测数据、ICEBridge数据及ICESat数据对生成的DEM进行了精度检验。同时,对片干涉技术制作DEM的原理和算法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生成了西南极松岛冰川(Pine Island Glacier,PIG)部分区域的高分辨DEM。利用同期ICEBridge数据对生成的片干涉DEM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经典DEM生成理论,片干涉技术在保证高程精度的同时能够提供更加高分辨率的DEM。(2)利用CryoSat-2数据提取南极冰盖高程变化。对CryoSat-2数据进行了交叉和重复轨道分析算法的适应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特殊的轨道设计和SARIn工作模式的引入,交叉轨道分析算法很难获取全南极范围、高时间分辨率的冰盖高程变化结果。针对CryoSat-2重复轨道数量过少的情况,本文对传统的重复轨道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冰盖高程变化提取算法并对解算模型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算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解算脚点的数目,消除升降轨数据差异和后向散射的影响,还能够依据冰盖的局部特性选择最优的解算模型。(3)利用CryoSat-2数据进行南极冰盖表面Wind Glaze区域的探测。利用雷达卫星测高数据,基于冰盖表面后向散射季节波动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卫星测高数据探测南极冰盖表面Wind Glaze区域的方法。并分别对温度、冰雪粒径、密实化和表面粗糙度等因子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下降风对于南极表面的影响,以及高影响区域的分布特性。(4)利用CryoSat-2数据监测和探测南极冰下湖。利用CryoSat-2数据覆盖密集的特性,对CookE2冰下湖2011年-2015年的活动情况进行了监测。同时,基于水势方程,对全南极冰下湖进行探测。
其他文献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成功的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描述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的三种(强、弱、电磁相互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的正确性在高能量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强相互作用在高能标有渐进自由的特点,其在低能量区的行为却不能用微扰论的方法进行精确计算。目前QCD在低能区非微扰的计算仍然需要依赖一定的理论模型。目前,实验中能确定内部结构的强子都是介子(qq)或
探究纳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对低渗油藏的适应性,本文从注入性、驱油机理、提高采收率幅度、工程适用性、经济适用性方面分析了纳米驱的特点并与三元复合驱为代表的化学驱进行了对比。本文通过测量并对比孔喉尺寸和纳米颗粒粒径并结合岩心注入性实验,分析了纳米驱的注入性。通过测量油滴接触角变化对比了两种体系的改变润湿性能力。从分子量和粘度两个方面评价了化学驱在低渗油藏中的注入性。在低渗(K<50×10-3μm~2)和
HDV核酶是一个长约1.7kb的基因组,该RNA分子的核酶区域长约85-nt。当HDV核酶与乙肝病毒(HBV)发生共感染时会加剧该病毒的毒性。HDV核酶主要通过形成一个双假结结构进而发挥其自剪切生物功能。该核酶区域的上游或者下游序列对HDV核酶在转录过程中的折叠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执行其生物功能的结构是一个假结结构。因此,我们将假结引入到主方程时序推广法中进而研究HDV核酶以及上、下游序列对其转录折
时空分析与建模一直是地理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时间和空间也是研究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地理过程变化的两个基本维度。空间事物在时、空维度上的关联,是探索时空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必要条件。在地理时空的研究背景下,空间邻域和时空邻域是研究局部空间关联的重要前提,反映了在时空变化的过程中,以时空个体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的特定时空域范围,代表了局部时空属性和时空特征结构,对地理事件发生、发展可能产生影
量子信息科学是将量子力学应用到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密码学等多个学科中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相对安全的量子信息输运和可靠的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在保密性和传输效率方面,相比于经典信息,具有后者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有很多可以实现量子信息输运的物理载体供选择,其中腔QED系统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进行量子信息处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验上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因为原子和光子的寿命长,具有很好的抗退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物质迁移的重要通道,地震活动、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非常活跃,一直是地学研究的重点区域。为了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更好地探索地震活动、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的机制,本文基于地震到时数据,利用体波层析成像技术反演得到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49个地震台站从2008年至2016年共9年的连续波形数据,依据国家地震台网数据共享中心公布的
目前在航空航天、民用等领域,1553B总线电缆依然十分常用且重要。但是1553B总线电缆的设计和生产测试验证标准非常复杂,不仅涉及到的参数种类多,还有异常严格的通过准则。并且在某些测试场景下仍需要依靠人工测量,且人工只能完成一些静态参数的测量,动态参数的测量需要另外搭建复杂的测试平台,测试过程复杂、测试场景固定、测试时间过长、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针对1553B总线电缆静态参数与动态参数相
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的PM2.5浓度上升1μg/m3,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将显著下降0.39个百分点。第二,通过对比空气污染和收入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PM2.5浓度降低1μ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