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血白蛋白(Human Albumin)系由健康人血浆分离纯化并经病毒灭活后制成的注射剂。临床上主要用于休克、脑水肿及颅压升高、肝硬化以及肝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低蛋白血症的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的治疗。人血白蛋白作为血液制品,为人源制品,由于来源特殊,属于高风险品种。因此,国际上通常采用生物制品批签发制度,对每批制品出厂上市或者进口时进行强制性审核检验,目前人血白蛋白质量状况整体良好,但仍有质量问题发生。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核查验中心对某血液制品企业的飞行检查,发现其人血白蛋白稳定性考察中铝离子含量远远超过药典规定限度(200μg/L)。随后中检院组织7个批签发机构开展批签发留样铝离子含量检测,发现留样检测铝离子含量总体均值比批签发放行时均值升高约1倍,部分批次的国产人血白蛋白有效期末的铝离子含量超过200μg/L。这一现象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人血白蛋白作为一种静脉输注的制品,临床使用量大,铝离子可能引起骨软化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潜在风险。因此研究铝离子升高趋势及机理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国内上市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的整体情况有待评估,铝离子含量变化的原因机制亦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基于国家在白蛋白监督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利用国内已上市的白蛋白制品,对各企业的生产工艺、铝离子指标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凝胶色谱、液质联用、ICP-M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国内外产品的铝残留量、存放期间铝离子含量变化、铝离子检测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找出造成铝离子升高的影响因素。1国内外不同企业人血白蛋白制品中铝离子比对研究为初步了解各企业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和国内外产品铝离子浓度差异,采用原吸法对33家企业153批人血白蛋白铝离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企业间铝残留量差异较大,与各企业的生产工艺参数有较大关联;国内企业铝残留量平均值高于国外企业;放置过程中铝残留量较出厂值有不同程度上升,铝离子增长率为10%~1050%。且样品对比研究显示,同时储存的4种样品种类,仅储存人血白蛋白出现铝离子升高趋势。2人血白蛋白铝离子影响因素研究为分析储存过程铝离子浓度变化的根本原因,研究模拟样品储存中多因素对铝离子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储存过程中: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变化与玻璃瓶类型(I类玻璃瓶的铝释放量大于II类玻璃瓶)直接相关,枸橼酸残留量(枸橼酸含量越高,铝增加越快)、储存温度(温度越高,铝增加越快)、蛋白浓度(浓度越高,铝增加越快)间接促进铝离子升高。3人血白蛋白中转铁蛋白与铝离子变化相关性研究有文献报道转铁蛋白能结合并转运铝离子,残留在产品中能促使铝离子含量增长。为研究人血白蛋白储存过程中铝离子含量增长与产品中残留转铁蛋白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蛋白鉴定分析技术对产品中杂蛋白进行鉴定并筛选出含有转铁蛋白的企业,并对其转铁蛋白定量,结合加速实验,考察转铁蛋白对铝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加入转铁蛋白后,铝离子并未随着转铁蛋白的加入量增加而升高。提示转铁蛋白的存在不是白蛋白在贮存中铝离子升高的主要因素。4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现行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铝离子残留量测定方法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国家药典委员会拟在2020年版药典中增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法)”,并已公示该方法。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对35批样品进行了检测,部分批次结果存在差异。两种方法除了检测原理不一致外,样品前处理也存在差异。因此对前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微波消解前处理方法,使白蛋白样品中的铝全部转变为游离态,使检测结果反映总铝含量。微波消解体系中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决定了样品的消解程度,直接影响测量结果,最佳微波消解体系仍待进一步的研究。本课题对人血白蛋白在储存期间铝离子含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对国内外产品中铝离子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对该产品在储存过程中铝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玻璃瓶类型、枸橼酸含量、蛋白浓度、样品种类、温度与铝离子升高有关,排除了转铁蛋白对铝离子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对比了两种铝离子残留量检测方法,初步摸索了ICP-MS法中微波消解前处理方法。本课题通过对人血白蛋白中铝离子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全面研究,为低浓度铝离子残留白蛋白产品的生产、储存及包材的选择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