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07年从我国部分省市免疫鸡群中分离到32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病毒S1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和比较。以说明我国IBV毒株之间以及与参考毒株之间S1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同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我国IBV分离株与参考株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从而阐明我国IBV的基因型,探讨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的背景和原因。现地濒死病鸡病变组织处理后,接种9-11日龄SPF鸡胚,收集72 h尿囊液,同时观察胚体病变。通过SPF鸡胚病变特征、血红细胞凝集特性、病毒粒子形态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断定本研究分离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由于S蛋白在病毒致病性、免疫抗体产生和组织嗜性等方面占有核心地位,S1基因的点突变、缺失和插入是造成IBV基因组变异的主要原因,所以本研究根据S1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关系将2007年32株IBV分离株与我国IBV分离株、我国常用疫苗株以及国外参考毒株分为3个基因型。其中第一个基因型为LX4-type,包含了2007年从我国不同地区免疫鸡群中分离的30株IBV,本实验所分离的绝大多数IBV毒株分布于该型,且亲缘关系较近;第二个基因型为CK/CH/LSC/99I-type,本研究中的分离株CK/CH/LDL/07III属于该基因型,其与该地区2004-2005年间IBV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比较近;第三个基因型为Mass-type,包括本研究中的分离株CK/CH/LHLJ/07VII,我国常用IBV疫苗株H120,IBN和W93和国外IBV分离株(西班牙、美国、南朝鲜、日本等)。可见,2007年我国主要IBV分离株属于独立的基因型LX4-type,并且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我国目前用于IB预防的主要弱毒疫苗和国外参考毒株属于不同的基因型。这可能是导致疫苗免疫失败,IB在鸡群中暴发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研制针对我国现地IBV流行毒株的疫苗。根据本研究2007年32株IBV分离株与我国IBV分离株、我国常用疫苗株以及国外参考毒株的S1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基因型/血清型IBV分别存在型特异性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现象,其推导氨基酸的变异主要集中在72-79位、82-85位、127-130位。说明72-79位、82-85位、127-130位这三个区域氨基酸序列与IBV的基因型有关,可以作为IBV分型的标准。经S1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本实验所分离的大多数IBV毒株(30/32)分布于同一基因型,因此对此基因型分离株CK/CH/LHLJ/07IV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该病毒接种于42只和66只不同日龄的SPF雏鸡和商品肉鸡,死亡率为10.8﹪-30﹪。剖检发现以肾脏肿大、苍白、外观呈现典型的“花斑肾”,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并且有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病理变化。CK/CH/LHLJ/07IV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历经十年来我国LX4型IBV分离株的致病力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且仍以肾致病性为主。虽然Mass型疫苗一直在我国广泛使用,但Mass型IBV毒株CK/CH/LHLJ/07VII仍在免疫28/86和4/91的蛋鸡群中分离到。于是,本研究将CK/CH/LHLJ/07VII分离株和12株Mass型参考毒株的S1基因核苷酸与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较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CK/CH/LHLJ/07VII与SD/97/01的S1基因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和97.1%。但通过S1基因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CK/CH/LHLJ/07VII S1基因核苷酸存在18个特异性位点的点突变和15个氨基酸的替换。这表明,在免疫鸡群中很难重新分离到疫苗株,由于我国长期使用弱毒疫苗,致使某些毒株在免疫压力下发生了点突变。但Mass型流行株在我国长期存在并流行,因此Mass型疫苗仍有应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