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加上人口剧增,使得滨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3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1994年、2003年、2007年三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图解译,并结合FRAGSTATS3.0软件从宏观上对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的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从微观上选择了位于杭州湾北岸的海湾镇和柘林镇进行了乡村聚落景观对比研究,最后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引起演变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为当地政府部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探索景观格局演变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五个方面的景观指数分析方面,研究区域的主导景观类型为农田景观,斑块类型面积变化也最为显著,减少了3899.17 hm2;农村居住景观和农田景观的斑块密度下降的幅度最大,分别减少了3190块·hm2和2778块·hm2,其破碎度呈上升趋势;待开发用地景观和道路景观的LPI值增加的幅度比较大,分别上升了1.29%和1.34%,而滩涂和水体景观LPI值下降的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4.12%和4.24%。各个景观类型的PAFRAC值变化幅度都不是很大;水体景观的IJI值变化幅度最大,上升了24.62%,水体景观相邻的景观类型数量增加幅度较大。13年来,水体景观的聚集度变化幅度最大,下降了20.93%,逐渐趋于破碎化。从景观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分析来看,研究区域的景观多样性比较高,并且都是呈上升趋势,并且各个景观类型在景观中的分布越来越均匀,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2.从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分析表明,1994年到2003年,城镇用地景观、待开发用地景观、道路景观、铁路景观、林地景观和工厂景观面积有所增加;农村居住用地景观、农田景观、水体景观、滩涂景观和鱼塘景观面积有所减少。从2003年到2007年,城镇用地、待开发用地、道路、工厂、林地和铁路这六类景观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农村居住用地、农田、水体、滩涂、鱼塘这五类景观类型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杭州湾北岸的城市化进程中,其发展规律为水体景观和农田景观转为待开发用地景观,其后待开发用地景观大部分转变为工厂景观或者其他用地景观。杭州湾北岸景观类型中,13年增长最多的为工厂景观(增加3751.51 hm2),减少最多的为农田景观(减少3899.17 hm2),说明杭州湾北岸城市化发展中主要景观类型是从农田景观向着工厂景观逐步转化。3.在镇(街道)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对比分析方面,13年来,六个镇(街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从1994年到2003年,六个镇(街道)的破碎度大幅度增加,并且六个镇(街道)中,芦潮港镇的聚集度最高,破碎度最低,而漕泾镇的聚集度从1994年的第四位下降到2003年的最后一位,破碎度有所增加,而从2003年到2007年,除石化街道外,其它五镇的破碎化程度略有下降,破碎化现象有所缓解。但芦潮港镇的聚集度依然最高,山阳镇的聚集度高于了柘林镇,说明柘林镇的破碎化程度逐渐高于山阳镇。在景观多样性方面,从1994年到2007年,石化街道呈下降趋势,在六个镇(街道)中下降到最后一位;山阳镇、漕泾镇、海湾镇呈上升趋势,其中海湾镇超过芦潮港镇,跃居于第一位,景观多样性最高;芦潮港镇先略有下降后大幅上升,总体是呈上升趋势。4.海湾镇和柘林镇虽然同属于江南水乡景观,但景观格局又有所不同,主要因为两镇历史发展不同,海湾镇主要以农场为主,河流形状比较平直规整,乡村聚落相对集中,聚落规模较大;而柘林镇以传统的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河流形状较海湾镇复杂,不规则,乡村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并且柘林镇的乡村聚落与河流距离较近。因为研究区属于滨海地区的江南水乡,因此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依水而居,造成大部分乡村聚落都分布在河流附近。而13年来,两镇乡村聚落离河流的距离越来越远。5.从对驱动力研究分析来看,在不考虑不合理使用土地或土地浪费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是研究区域内农田景观面积减少的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