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是个体道德发展的目标,同时实现个体的自律对社会的意义之重大亦不言而喻。进入21世纪以来,中西方在道德自律的问题上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困境,于是西方的许多学者开始把目光聚焦于中国的儒家传统,同样,国内的学者也研究借鉴西方的道德教育以完善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西方自律的对比研究,是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因此,本文将道德自律作为主题进行研究,以期通过比较中西之间的道德自律,发现其中的规律性,从而改善我国的道德自律教育。何谓自律?对此,本文主要以学界的主流观点为基准:指道德主体在认同了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将这些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之后形成的一种道德品质,并外显为具有一定稳定性、持续性的自主自愿的道德行为。自律的特征在于:自律的基础是理解和认同外在的规范并加以内化之;面对情景选择时,道德自律是源自于道德主体的自我内控;道德自律内在的具有令人愉悦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自律的本质体现为:主体主观性与内容客观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持续变化性的统一;意志自由与客观非自由的统一从古至今,在自律这一问题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不少的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中西的自律思想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自律是道德的最高要求;均以人性为研究的出发点;培养方法上强调受教者的努力。同时,双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简单说来,中西自律的差异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看:一是就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来说,中国一直以来强调以自我反省来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而西方则一以贯之地重视通过他律来促进自律。是就自律思想本身来说,中西在自律的形式、内容、基础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我国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如网络失范问题、社会腐败问题、学校德育失效问题等)凸显了自律的困境。因此,在借鉴和吸收中西自律思想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首先,要将养成自律品质作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要正确处理自律和自由之间关系。其次,要遵循道德自律教育的原则。最后,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共同促进个体的道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