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城市生活的多面性。日常生活总是在特定的空间完成的,“日常生活空间”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所占据的空间。但这一概念更注重于空间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即空间与人之间全方位的互动关系。“日常生活空间”在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还促进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以及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因而其空间模式及演化规律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拟从“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出发,构建起日常生活空间的理论框架。然后以此为指导,以生活方式的变迁为主线,以日常生活空间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对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变迁进行研究。从“人文视角”对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进行研究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在结构化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过程及演化规律,从中揭示出“日常生活空间”的意义和价值。并从“日常生活空间”重建的角度,提出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营造的原则和策略。
本文的研究框架,全文除绪论外,分为九章共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日常生活的理论范式。首先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做了理论上的界定,论述了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日常生活空间的概念及其分类,以及日常生活空间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接着论述了生活方式的概念,大众文化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最后概述了开埠以来上海市民的大众化进程,以及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及其演化。
第二部分是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分析,是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大量详实的资料,总结出上海城市居住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和消费空间这三类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角度对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是日常生活空间的重建。在对当今城市建设进行理性反思与评价的基础上,探索适应中国及上海城市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与现实情境的理论观念与方法体系。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日常生活空间建构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