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犯罪率也在快速增长。通过整理历年来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年度工作报告发现,几乎所有类型的犯罪都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其中,青少年犯罪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社会问题。从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来看,1997年至2008年间青少年犯罪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09年以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呈下降趋势。青少年犯罪年龄介于18至25周岁的人数在1997年、2002年出现大幅度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公安部在1996年、2001年先后实施的两次“严打”行动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而青少年犯罪年龄未满18周岁的人数未受到公安部两次实施“严打”行动的影响;另外,在公安部2010年实施的“严打”行动中青少年犯罪人数在两个年龄阶段均未受到明显影响。这种趋势是否表明我国现行的犯罪惩罚政策和司法支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还需要深入研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的人口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二是2006年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将“以严打为主”的刑事政策调整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因此,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的变化到底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青少年犯罪行为治理的有效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文章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交代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背景,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的问题;其次,指出研究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最后,交代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为国内外文献综述,首先在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相关主题的国内外文献,利用CiteSpace 5.2软件分析国内外文献的总体概况;其次,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起源、发展与现状,指出现有文献中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详细介绍研究青少年犯罪领域的理论,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外部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机理;其次,在理论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理论模型。第四章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多元时间序列的VAR模型,对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第五章交代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惩戒犯罪的严厉性程度在一段时期内对青少年犯罪具有一定的震慑效果,惩戒犯罪的确定性政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显著,短期内高中入学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处于青春期的人口比例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显著,司法投入的提高对青少年犯罪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