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刮痧对LDH模型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变化及不同刮痧方案的疗效差异。探究其治疗LDH模型大鼠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LDH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2)观察不同刮痛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筛选出最优方案,为临床刮痧治疗LDH的标准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刮痧组(循经出痧组、循经不出痧组、穴位出痧组、穴位不出痧组)和空白组,共6个小组,每小组各8只。模型组和刮痧组制备自体髓核移植非压迫性LDH模型。刮痧各组于造模后第5天给予不同刮痧方案进行干预,隔日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共刮3个疗程。造模前后,使用电子测痛仪测定刮痧各组和模型组LDH大鼠的机械阈值。使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6组大鼠血清内源性差异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3.0(http://www.metaboanalyst.ca/)探讨干预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代谢通路。(2)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循经组、穴位组及循经加穴位组,每组各30例。采用不同刮痧方案对各组进行治疗,2次为1个疗程,共刮3个疗程。治疗前、3个疗程结束后,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估量表(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各组患者进行测量,比较三组患者之间、四组证型患者之间、气滞血瘀型与寒湿痹阻型患者之间采用不同刮痧方案治疗前、3个疗程结束后的血清IL-1 β、IL-10含量差异。结果:(1)模型组和刮痧各组造模后的机械痛阈(mechanical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MPWT)值比各组造模前均显著降低(P<0.01)。根据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甘氨酸、丙酮酸、鸟氨酸等14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等7条代谢通路。分析刮痧四组甘氨酸、丙酮酸、鸟氨酸和尿素含量,发现循经出痧组的异常代谢物调节效果最好。(2)3个疗程治疗后,三组LDH患者JOA评分、VAS评分、血清IL-1 β、IL-10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循经加穴位组JOA及VA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循经组和穴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循经加穴位组患者血清IL-iβ含量显著下降,IL-10含量显著上升,与其他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循经组与穴位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血清IL-1β、IL-10含量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按证型分组,除肝肾亏虚型LDH治疗后血清IL-1 β含量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证型评价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气滞血瘀组JOA评分与湿热痹阻组、肝肾亏虚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组VAS评分与其他三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组VAS评分、血清IL-1 β、IL-10含量与气滞血瘀组、寒湿痹阻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组VAS评分与湿热痹阻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气滞血瘀型LDH中三组刮痧方案治疗后评价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循经加穴位组JOA评分与穴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循经加穴位组VAS评分、血清IL-1 β、IL-10含量与循经组、穴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循经组IL-10含量与穴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痹阻型LDH中三组刮痧方案治疗后评价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循经加穴位组JOA、VAS评分、IL-10与循经组、穴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循经组IL-10含量与穴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刮痧对LDH模型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具有调节作用,可通过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达到抗炎镇痛作用。同时,刮痧对循经出痧组LDH模型大鼠的相关代谢物调节效果优于其他三组,推测其疗效也较为显著。(2)本研究刮痧方案对四种证型LDH患者均有一定疗效,其中循经加穴位刮痧方案对气滞血瘀型、寒湿痹阻型LDH患者疗效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