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是我国寓言文学创作发端时期,诸子寓言异彩纷呈,尤以《庄子》首屈一指。其书运用寓言的频率之高,堪称诸子翘首。据学术界所认同《庄子》寓言中的有些寓言形象是从上古神话素材中演变而来的观点,本课题从《庄子》寓言形象入手,联系上古神话传说,证实《庄子》寓言中一些形象的确源自神话传说。这些寓言形象传承了上古神话传说“不死性”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庄子》寓言形象衍化,推演为由“自由的得道修性观”和“无用为大用、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保身观所组成庄子生死观。这是庄子解决人类现实社会问题反而关注自然的重要原因,由此也可推导出《庄子》寓言与诸子寓言最大区别的根由。因此本课题作为《庄子》寓言与神话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探研,无疑是个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本课题分作六章。第一章首先对《庄子》寓言概念作出界定,粗略比较出其与诸子寓言的异同,并将《庄子》寓言按寓言形象分为鸟类形象寓言、大木类形象寓言、神人类形象寓言、畸人类形象寓言四类。后面四章分别从寓言形象角度探讨。第二章逐次分析《庄子》寓言鸟类形象中的鲲鹏、鵷雏、泽雉、意怠鸟、鷾鸸鸟、海鸟形象,发现这些寓言形象大体以神话传说中凤凰意象作为原型,从凤凰意象的“不死性”内蕴演化为庄子追求自由和以“无用为大用”的生存之道。第三章先从《庄子》寓言大木类形象特征入手,逐步探究神话传说中的神木意象到《庄子》寓言大木类形象的改造,由此可见,神木意象的“不死性”内蕴演变为庄子“以无用为大用、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保身观。第四章从《庄子》寓言神人类形象特征探究出其对上古神话传说中神祗的巧妙采用,神祗“不死性”内蕴衍化为庄子独特的“得道修性观”。由于畸人类形象实则是庄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另一方面,与神人类形象相辅相成。所以第五章研究《庄子》寓言畸人类形象。首先探究畸人类形象产生的历史现实原因,然后从庄子创造畸人类形象的独特思维方式可见其“直接体悟式”得道方式,由此作为庄子独特的“得道修性观”的补充。第六章是从近年来出土文献资料研究《庄子》寓言形象。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44支自题篇名《盗》的竹简,经博物馆专家确认,此篇即为《庄子?外篇?盗跖》。盗跖形象作为“畸于人而侔于天”的畸人类形象。本文所讨论的寓言形象,以神话传说的“不死性”内蕴为中心,在神话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了横向意象丛和纵向意象丛,将“不死性”涵义分别蕴藏于《庄子》寓言的鸟类、大木类、神人类、畸人类形象中,由此衍化为由庄子自由的得道修性观和“无用为大用、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保身观所组成的庄子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