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同为亚洲的封建国家,几近同时面临西方列强的军事和文化入侵,被迫分别以“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为起点展开救亡图存。晚清政府虽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但并未能挽救危亡的局面,反而逐步走向衰落,反观日本,却在此时通过近代化政治变革迅速崛起,在维新变革过程中近代教育和近代学校体育得到快速发展,并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清—明治时期,两国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代学校体育的初兴阶段,由于晚清时期受“师日热潮”的影响,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在制度、内容上极为相似,但实施效果却大相径庭,这与两国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环境等均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两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两国历史背景进行比较,分析出两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异同及其原因,从而得出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研究认为:1、明治时期是日本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开端,学校体育经历了《学制令》、《教育令》、《学校令》、改正《学校令》时代四个发展阶段。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程以兵式体操、轻体操为主要内容。日本为富国强兵,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维新变革、经济发展为学校体育提供了坚实基础,近代教育的进步直接推动了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的建立。明治时期是日本军国主义学校体育的开端阶段,特别重视体育的军事作用。2、晚清时期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际,清政府确立了新教育制度,积极学习日本的学校体育,受军国民主义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课也以兵式体操为主。虽然从形式与内容上与日本接近,但实施效果上相差甚远。中国在“师日”热潮的背景下向日本学习学校体育,但多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只是单纯学习了日本的体操形式,未深入学习其教育思想,并建立相对完善的学校体育体系,这种片面的“拿来主义”使得清末学校体育效果不彰。3、晚清-明治时期两国学校体育均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期,初创时面临的时代背景接近、学校体育发展面貌相似、学校体育均呈现出明显的工具化特征。同时,两国学校体育也存在差异性,如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学校体操引入方式、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实施效果方面。究其原因与两国不同的政治变革、经济形势、军事追求、传统文化与学校体育改革策略有关。4、晚清—明治时期中日学校体育比较研究对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日本在明治时期重视国民体质,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得学校体育为国家强大和民族体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启示我们,为了强大我们的国家,应当特别重视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明治日本学校体育工具性特征明显,以学校体育作为对学生进行军事预备教育的有效手段,影响了学校体育自身的正常发展,这就启发我们要重视学校体育,但也不能把学校体育完全当成军事、政治工具,这样影响学校体育的正常发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部分,这才是学校体育最根本的性质;学习引进外国学校体育不能搞“囫囵吞枣”,应当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全方位考察,使其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