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培育基层技术人员的基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亦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央政府历来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自1978年起,颁布了一系列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中职教育由此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政府开始减少对中职教育的财政支持。与此同时,中职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又直接导致其社会声誉的下降,生源大幅减少。为改变此现象,中央政府于2006年提出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助学金制度,资助农村户籍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每生每年1500元,并规定普高和中职招生比例应大体为1:1。虽然在这些政策的努力之下,中职在校生规模开始逐步回升,但现实情况仍不乐观,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以一定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扭转招生规模不断萎缩的不利局面,已成为当前中国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本研究利用UNESCO INRULED组织于2010年对浙江、安徽和陕西三省农村初中学生和中职学生的调查数据,讨论如下几个问题:当前农村学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意愿如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怎样的影响,财政资助政策是否能有效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以及在现行财政资助政策下,农村家庭中职教育成本分担状况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从效率和公平两个维度对中国政府2005年后实施的农村中职学生财政资助政策做出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有:(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政策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非连续性;(2)大多数农村学生偏好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对中职教育的意愿要低很多;(3)农村学生在普高与中职之间的选择意愿主要受到个人学业成绩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4)财政资助信息变量无论在普高与中职选择的分析之中,还是在就业与中职选择的分析之中,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仍有一部分家庭贫困的农村中职学生在过去的两年中未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财政资助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5)相较于家庭收入较高的东部浙江省,中部安徽省和西部陕西省的农村家庭承担了更为沉重的中职教育直接成本,其子女更渴望获得较高数额的财政资助。最后,本文讨论了研究结论所包含的政策性含义。如,政府需保持中职教育财政资助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取消普职招生规模“1:1”的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中职学生的助学金资助力度,并改变原有助学金资助标准“一刀切式”的资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