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周刊(1937-1941)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延安的党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扩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时评”专栏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犀利的文风、坚定的立场以及顽强的战斗性使《解放》周刊的影响力传至全国乃至海外。然而目前关于《解放》周刊及其“时评”专栏的研究尚属薄弱坏节,因此对其内容研究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解放》周刊的创刊和发展既有抗战的需要,又是因为党中央的扶持与重视。自创刊之日起,党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同志时刻关注着《解放》周刊,在其发表了多篇文章,毛泽东同志对一些重要文章甚至亲自审阅。《解放》周刊在当时党报系统中是最具权威性的刊物,是当时中共的喉舌,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喉舌。“时评”作为《解放》周刊的先锋,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党中央领导多次撰写“时评”发表在《解放》周刊,针对最新发生的事件发表看法、阐释观点、表明立场,及时地把党中央的思想传播开去。除此之外,周刊“时评”在推动抗战进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及时报道战场最新动向、时刻关注国际局势、分析对比敌我力量、深度揭露日寇阴谋、批判痛斥亲日投降倾向,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当然,《解放》周刊的“时评”也有自身局限,如当时环境的艰苦导致时效性偏差,党刊的角色定位造成文风较为单一,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评”自身优势的发挥。但是,瑕不掩瑜,《解放》周刊“时评”在其存在的四年中,对于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抗日战局由敌攻我守转向相持阶段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对于中共党史研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下“时评”发展正经历第三次热潮,党报、党刊也开始重视发挥“时评”舆论宣传的功能,但由于时代特征和党报刊地位角色的影响,“时评”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思想性不足、创作队伍良莠不齐、情绪化和夸张化表达以及脱离群众路线等,如不重视问题并及时改进,将对“时评”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解放》周刊“时评”恰是一面镜子,它所表现出的思想性、针对性、战斗性等特点,正是当下党报刊“时评”所应当参考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