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两个医患纠纷个案的深入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和讨论了医患纠纷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重点考察了医患双方在纠纷中所采取的纠纷解决策略、策略背后的行动逻辑以及策略所引起的后续反应等问题,对医患纠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做了分析,并对预防医患纠纷的产生提出了对策。研究认为,患方的原生怨恨是发生医患纠纷的直接导火索,而患方的次生怨恨和患方对自身社会资本的认识和动员以及对成本和预期收益的理性计算是使得患方寻求体制外手段解决纠纷的原因。患方在解决医患纠纷时主要会通过强关系网络动员和组织亲友和邻居加入集体行动,以动员亲友、邻居等去医院通过吵闹、谩骂、打砸医院和医务人员等非正式的集体行动为主要策略。由于“关系”,“人情”等社会规范和道德义务的作用,潜在成员很容易被动员和组织,且并不需要寻找其他资源,组织成本低,作为体制外解决医患纠纷办法的集体行动很容易被患方组织形成。医院在解决医患纠纷时因为自身的地位和所占有的社会资本首先会寻求制度内的解决办法,比如行政调解、医疗鉴定、诉讼等,但是由于患方的次生怨恨,制度内的正式的纠纷解决办法容易以失败告终,而这种失败又再一次的形成了患方的次生怨恨,为下一次患方的集体行动提供了动力。政治机遇的缺失(被警察抓捕)是造成患方集体行动停止的有效手段,但并不能有效地解决纠纷,患方会通过其他较为温和的手段继续与医院进行僵持,在医患双方经过理性计算之后,最终以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的一方妥协而使纠纷最终得以解决。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社会总的社会资本存量的不足导致了信任的缺失,而可行的解决纠纷的网络和一系列的规范都没有积极地建立,使得纠纷不能通过多元而分散的非正式机制之间的充分协调而得以很好解决,导致纠纷演变为更激烈的冲突,对社会秩序造成损害。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预防医患纠纷的方式,包括消解原生怨恨(加强医患沟通,增强医德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制度改革,真正建立全民享有医疗保障)、消解次生怨恨(建设公平独立的第三方处理机制;加强国家权力机构的诚信建设)、增加付出成本,减少收益预期以及增加社会整体社会中资本存量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