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以肠道组织巨细胞病毒免疫组化为诊断标准探讨巨细胞病毒与复发性炎症性肠病的关系。2.寻找可预测抗病毒治疗有效的可能指标。方法:回顾2011.3至2014.4入住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的复发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病史资料,纳入行肠道组织巨细胞病毒免疫组化的患者,并纳入有其他巨细胞病毒感染依据的患者,分别以免疫组化结果及抗病毒治疗效果为标准分为免疫组化阳性组、阴性组和抗病毒治疗有效组、无效组,分别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疾病活动度、相关化验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回顾2011.3至2014.4入住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的患者病史资料,共有28例复发性炎症性肠病患者行巨细胞病毒免疫组化检测;共有21例复发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依据。28例行巨细胞病毒免疫组化检测的患者中阳性10例,阴性18例。与免疫组化阴性组相比,免疫组化阳性组起病时有更高的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或英夫利昔单抗使用率(60%vs16.67%,p=0.035),更高的疾病活动度评分(SAI:211.00±32.00vs190.00±21.00,p=0.027;CDAI:272.00±76.00vs152.00±162.00,p=0.067),更低的白蛋白和血色素水平(白蛋白3.06±0.95vs3.60±0.70g/dL,p=0.027;血色素9.60±2.50vs11.85±3.38g/dL,p=0.032),有更高比例的患者需要全身激素诱导缓解(90.00%vs50.00%,p=0.040)。21例有巨细胞病毒感染依据的患者中,17例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其中12例有效,5例无效。与抗病毒治疗无效组相比,抗病毒治疗有效组患者疾病活动度评分更低(SAI评分:205.00±44.00vs239.50±24.50,P=0.024;CDAI评分:175.00±41.00vs272.00,P=0.001),白蛋白水平高于2.57g/dL的患者比例更高(90.00%vs20.00%,p=0.047),住院时间更短(22.00±18.00vs41.00±18.50天,p=0.014),UC患者手术率更低(0.00%vs60.00%,p=0.04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抗病毒治疗效果相关。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时,早期抗病毒治疗十分有必要。抗病毒前SAI评分小于232分、白蛋白水平高于2.57g/dL等指标可预测抗病毒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