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式结构可以分为: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偏正结构又分为“定+中”偏正结构和“状+中”偏正结构。学术界对于“名词+动词”式偏正结构本身有较多的讨论,但是对于其内部结构的分类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即应不应该区分、怎样区分“定+中”和“状+中”结构,这对于该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便造成了困扰。所以本研究首先从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出发,简要总结了“名词+动词”式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并对其内部进行了语义逻辑的分析,再结合对教师的访谈,浅谈对其内部分类问题的建议,以此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由于“名词+动词”式偏正结构书面化程度比较高,因此本文着重考察了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输出的“名词+动词”式偏正结构,并与母语者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学习者与母语者使用此结构的不同之处,并试图探寻产生此差别的原因。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材能否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正确的输入会直接影响学习者习得汉语知识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从事一线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访谈,并对两本典型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分析,发现了对外汉语教师们对词语搭配教学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然而针对“名词+动词”式偏正结构,包括其语法生成机制、内部的分类,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向学生输入这种结构,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认识到这一结构的重要性。同时,在目前大量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于“名词+动词”式偏正结构的输入仍然不够。也没有刻意训练学生对于此结构的理解。本文总结出了关于“名词+动词”式偏正结构的高频搭配,以方便对外汉语的教学,同时本文也为对外汉语教师对于这一结构的认识带来新的启示,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提供了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