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对APE患者进行预后风险评估,并且早期识别及积极治疗高危患者以减少APE患者死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01月01日至2019年10月31日首次通过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明确诊断为APE且住院的333例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触发因素、既往史、首发临床症状、实验室资料、影像学资料、sPESI评分及疾病转归,并对收集的病例进行随访至2020年6月30日。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平均随访时间为678.47天。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用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距)M(Q25,Q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时仅纳入单变量分析p<0.05的变量,并计算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针对筛选出的连续性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的变量数值为最佳截断值。结合随访时间,进一步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p<0.05的因素放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法,p<0.05的因素确定是预测APE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共纳入APE患者333例,存活组216例(64.86%),年龄64.36±14.25岁;死亡组117例(35.14%),年龄70.23±13.27岁,死亡组的发病年龄高于存活组(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中晕厥及占位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存活组(p<0.05),咳嗽、咳痰的发生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中的白蛋白、e GFR及动脉氧分压均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NTproBNP、c Tn T、D-二聚体、sPESI评分及sPESI评分≥1比例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活动性肿瘤、NT-proBNP以及D-二聚体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每增加1岁,APE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3.8%(95%CI:1.017-1.060,p<0.05);APE合并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患者比未合并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4.738倍(95%CI:1.734-18.986,p<0.05);NT-proBNP每增加1单位,APE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0.2%(95%CI:0.999-1.004,p<0.05),D-二聚体每增加1单位,APE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2.5%(95%CI:1.077-1.175,p<0.05)。4.绘制年龄、NT-proBNP、D-二聚体及c Tn T的ROC可知:年龄的AUC值为0.626,在最佳截断值为73.5时,敏感性为73.1%,特异性为49.6%;c Tn T的AUC值为0.609,在最佳截断值为0.012时,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28.2%;NT-proBNP的AUC值为0.581,在最佳截断值为675时,敏感性为65.0%,特异性为50.0%;D-二聚体的AUC值为0.735,在最佳截断值为6.565时,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68.4%。5.根据D-二聚体最佳截断值进行二分类,再联合sPESI评分进行四分类,分别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后结果提示:D-二聚体≤6.565ug/ml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806.27±73.31天;D-二聚体>6.565ug/ml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062.14±94.05天,中位生存时间为793天。经Log-Rank检验,高D-二聚体组的死亡风险比低D-二聚体组高2.228倍(95%CI:2.230~4.672,p<0.05);低D-二聚体水平组,sPESI评分低危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027.1±110.6天;低D-二聚体水平组,sPESI评分高危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678.7±89.8天;高D-二聚体水平组,sPESI评分低危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29.4±191.9天;高D-二聚体水平组,sPESI评分高危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021.3±98.9天,中位生存时间为751天(p<0.05)。6.结合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可知,男性(HR=0.593,95%CI:0.400~0.880,p<0.05)、高龄(HR=1.022,95%CI:1.007~1.038,p<0.05)、活动性恶性肿瘤(HR=2.232,95%CI:1.181~4.220,p<0.05)以及高D-二聚体水平(HR=1.078,95%CI:1.048~1.10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是APE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PE患者死亡组的发病年龄高于存活组;2.APE死亡组中晕厥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更高;3.D-二聚体≥6.565ug/ml时,APE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228倍;4.D-二聚体水平与sPESI评分联合用于预测APE患者死亡风险时,高D-二聚体水平组且sPESI评分高危组比单纯高D-二聚体水平组的总体生存率低,死亡风险增加;5.男性、高龄、活动性恶性肿瘤以及高D-二聚体水平是APE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