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类书写城乡的文学作品在文坛上可谓是百花齐放,四溢飘香,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书写改革中城乡变化的作家和评论家。本文拟在城乡书写这样一个大的文学范畴里,选择“毗邻城乡文学”这样一个相对较小的视角,通过对几部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和探讨深入到文本内部,努力揭示此类文本中映射的社会意蕴和现实意义,挖掘城乡文化冲突的具体内涵,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去思考如何建构趋于文明进步的文化心理,以保证我们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真正意义上的圆满成功,同时从社会文化心理分析的角度结合政治、哲学、社会学和人类生存的相关理论,对生活在毗邻城的乡和毗邻乡的城中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做出一些相关的考察和思考。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个别案例进行详尽深入的研究来了解这一实例所属的整个类型的情况,将细读具体的文本与关切同类题材的整体创作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的城市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既不同于发达国家曾经的工业革命,国际社会发展史也无经验可资借鉴,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这场极其艰难而又波澜壮阔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但距成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尚远。因此,本研究所关注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发展、人的生存”既具历史意义,更具现实意义。追随着改革的浪潮,作家的书写热情极大提高,关于城乡交叉性质的文学书写已经渐成气候。本文引言通过对书写城乡的相关文学概念的梳理和辨识,界定了“毗邻城乡文学”这一概念。介绍了个案研究的方法和可行性,选择了毗邻城乡文学书写中的经典作品,《陈奂生上城》、《人生》、《浮躁》、《泥鳅》和《国家订单》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第一章,对这些作品进行横向的展开讨论,探讨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变化中,毗邻城乡地带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和商品意识在他们心中产生影响的规律;第二章,从文学创作的几个要素上把所选作品纵向展开,研究艺术风格在时代和社会因素影响下变与不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解读作品,明确文学作品创作与社会发展和人的生存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巨大意义;第三章,是从前面的研究中得出的几点社会学启示,其中第一点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在毗邻城乡地带此消彼长的博弈和文学作品中与此相关的话语表达的分析和思考。第二点是以毗邻城乡地带特殊的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当地经济、文化、交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为依托,结合社会学、政治学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庄子、老子关于人类生存的理论和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理论,展望毗邻城乡地带诗意栖居的未来。文章通过对改革深入过程中,“毗邻城乡文学”书写的研究,明确文学作品总是跟随社会变化的节奏而起伏,同时,社会变化的诸多因素也显然影响着文学的书写。从毗邻城乡地带文学话语权的突变中,看到城市文化的逼进和乡村文化的消退,以及二者博弈的可能结果和可预测的未来,从而结合其他社会、政治以及人类生存的理论,思考并展望毗邻城乡地带诗意栖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