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以来的小说家往往注重人物心理描写。意识流小说家更是对人物的心理描摹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传达人物的思维内容,而且模拟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而各种外部事件则是触发意识不断流动的原因。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作为意识流手法的杰作,历来各派研究众多。有从伍尔夫的个人经历和精神病史出发,把作品看作精神分析和心理宣泄的结果;有从作品成形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一战后社会转型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有从当时新兴的科学和哲学流派出发,尤其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的观念,以此来解释伍尔夫放弃传统的线性的、基于情节发展的小说模型,而选择一种非线性的,流动的,片断的、视角灵活地在不同人物间切换的小说样式:有从当时的艺术思潮出发,尤其是罗杰·弗莱尔的后印象派概念,借此来说明小说中两个主人公思维相互映照的关系;还有从小说本身的成形过程出发,分析伍尔夫的隧道手法来刻画人物心理。但是,这些分析方法大多从小说的外部原因出发,而没有从小说内部的语言结构入手来分析意识流动的成因。特别是,思想作为语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很有必要用系统和规范的手段来加以分析,而不是单凭直觉和印象来评价。
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从语言学入手研究文学作品。他们发展了对话和思维理论,曾应用于《达罗卫夫人》的人物思维分析,但仅限于个别例子,而没有通篇研究。此外该作品的相关分析亦如此。因此本文拟对该小说的整篇思维现象进行归类解析,来更好地体味思维表现形式的精妙之处,并揭示其整体发展趋势及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小说有两条主要线索同时发展,一是伦敦中产阶级主妇达罗卫夫人从准备晚会到主持晚会的过程,一是退伍军人塞普提斯从看精神病医生到自杀的过程,两条线的汇合始于两人同时听到汽车的巨响,终于达罗卫夫人在晚会上获悉塞普提斯自杀的消息。自始至终,小说有明晰的时间推移。因此本文拟按照小说的时间顺序,对照两人的思维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以便观察不同时间段内两位主人公的思维模式及其变化,进一步揭示主题。同时,对话作为思维的外化,间接反映思维特点,因此,本文也将有助于理解思维的对话形式纳入讨论范围。
根据里奇和肖特的理论,言语的形式主要分为直接引语(DS),自由直接引语(FDS),间接引语(IS),自由间接引语(HS)和言语行为叙述(NRSA)。与对话相似,思维表现的形式主要分为五类,直接思维形式(DT),自由直接思维形式(FDT),间接思维形式(IT),自由间接思维形式(FIT).和思维行为叙述(NRTA)。从直接到间接,从自由到一般,叙述者介入的痕迹逐渐明显,反之,人物的表现越是自由。其中,由于对话和思维性质的区别,前者有形,后者无形,言语的基准形式是直接引语(DS),而思维的基准是间接思维表现(IT)。不同的形式或者形式的组合对呈现人物思维起不同的作用。
在小说的开始,自由间接思维形式既呈现了达罗卫夫人出门买花的愉快心情,又传达了她追忆童年的怅惘和对死亡的畏惧。同时,她此时的言语,无论是表现为独白还是对话的形式,更多的是反映她内心世界的交流而非和周遭人的真实交流。此后,一家皇家汽车的经过引发了她思维形式的转变,即从叙述部分淡出再淡入叙述部分的转变。她把自己和皇后联系起来,逐渐摆脱了回忆和死亡的阴影,赋予晚会和生活以重要意义。回家后,自由直接思维形式呈现她对自己女主人形象的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是,她仍有不少独自,而且言语形式在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间转换,最后定格在自由间接引语。可见,她还是没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出来。紧接着,旧情人皮特的意外拜访,由此引发的两人言语和思维活动和小说后部出现的丈夫理查德的不期归家中两人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她当时的反应分别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思维形式表现,可见惊讶程度的不同。另外,自由直接思维形式和自由间接思维形式的分布比例在她和皮特间异常接近,而在她和理查德之间,后者显然有更多的思维活动。这体现了她和皮特的亲密关系以及丰富的情感交流,而和理查德相对疏离,同时这也体现了理查德虽然言语顺畅,但无法尽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情感。
塞普提斯出场时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具体表现为大段的思维表现形式。他为数不多的言语形式也主要表现他思维突然被打断或是言语突然爆发。随着独自的减少和正常对话的增多,他在努力冲破内心世界的樊篱,试图向外界交流他的想法,但是他的自由间接思维形式和自由间接言语形式的模糊,预示他终究还是没能走出想象的对话而进行现实的人际交流,最后走向自杀,以维护内心世界不被侵犯,但也扼杀了正常交流的可能。
两条线汇合在达罗卫夫人的晚会。她获悉塞普提斯的自杀并对此产生共鸣,认为他的死和她筹办晚会的努力都是为了交流的目的,于是开始正视死亡。同时,她的思维形式和叙述模糊界限,暗示她开始在内心世界和外界之间达成妥协。在里奇和肖特言语思维模式的指导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清人物的思维线索,并且更好地理解小说有关交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