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荒漠生态系统水热条件极不平衡,一旦受到破坏就会迅速退化甚至崩溃。近年来由于持续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的日益严重,阿拉善荒漠生态系统已经到了极其脆弱的状态。啮齿动物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者,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动物影响的合适对象。为探究局域群落(生境斑块中啮齿动物群落)和集合群落(研究区内各个局域群落的合集)尺度上啮齿动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响应机制,2014–202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3177266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多维度揭示人为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生态位划分及共存机制研究(32060256);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不同人为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共存物种食物资源分配机制(31602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生态系统水热条件极不平衡,一旦受到破坏就会迅速退化甚至崩溃。近年来由于持续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的日益严重,阿拉善荒漠生态系统已经到了极其脆弱的状态。啮齿动物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者,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动物影响的合适对象。为探究局域群落(生境斑块中啮齿动物群落)和集合群落(研究区内各个局域群落的合集)尺度上啮齿动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响应机制,2014–2020年在位于阿拉善盟阿左旗孪南部的内蒙古农业大学荒漠生态定位研究基地野外实验样地进行数据采集。实验样区被分割为禁牧生境、轮牧生境、过牧生境以及开垦生境4种不同的生境斑块,每种斑块分别设置3个固定样地。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研究区啮齿动物群落分生境进行调查,同时对气候(温度、降雨、被雪厚度等指标)、土壤以及植物群落等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了啮齿动物群落总个体数、α多样性、β多样性的季节格局、年度波动以及不同干扰生境间的差异性,进而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啮齿动物群落以及不同干扰生境局域群落对集合群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现象。2014–2019年物集合群落主要优势鼠种为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次要优势鼠种为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2020年三趾跳鼠数量最高,成为群落主要优势鼠种。(2)4种斑块生境中,除开垦区优势鼠种始终为子午沙鼠,其余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优势种均存在明显的演替现象。禁牧生境和轮牧生境中啮齿动物局域群落优势种均为三趾跳鼠或者子午沙鼠,且两种啮齿动物在年分间存在替代现象。而在过牧生境局域群落中,五趾跳鼠和子午沙鼠的优势地位在年份间出现不规律交替现象。(3)啮齿动物局域群落与集合群落的α多样性在季节格局上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且总体上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大于年际效应。(4)在生境梯度上,局域群落Jaccard多样性指数随着受干扰程度差异增大而逐渐减小。集合群落尺度上空间物种转换(βSIM)和物种嵌套(βSNE)现象始终同时存在,且秋季最高;除2016年外,其余年份空间物种转换一直占据主导地位。(5)降雨通过影响生境植被郁闭度和草地地上生产力来对局域群落特征产生间接影响;而平均温度直接影响局域群落特征,同时可以通过影响植被地上生产力来间接地对啮齿动物群落产生影响。(6)降雨量和温度对啮齿动物集合群落总个体数、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均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同时可以通过植被地上生产力间接地对集合群落总捕获个体数和α多样性产生影响;而温度对集合群落的直接影响较大,降雨量则更倾向于间接地通过植被地上生物量来影响啮齿动物集合群落。(7)局域群落β多样性对集合群落的β多样性呈极显著的负效应影响,而总个体数间呈极显著正效应;禁牧区局域群落α多样性对集合群落α多样性以及总个体数有显著影响;轮牧区局域群落α及β多样性均对集合群落β多样性存在极显著正效应;开垦区局域群落特征均对集合群落总个体数呈显著正效应,而且α多样性和总个体数对集合群落α多样性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啮齿动物局域群落及集合群落的影响机制存在复杂的途径。由于水热条件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影响路径也不尽相同。其中,降雨量主要通过影响生境植被特征来间接对啮齿动物群落形成影响,而温度对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更加直接。集合群落是局域群落通过物种迁移以及生境过滤作用的耦合产物,导致局域群落和区域过程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群落总个体数量以及多样性等多个指标表现出来。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化、集约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支撑的精准养猪是现代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猪只个体行为感知与分析是精准养猪的关键,行为变化是猪对其生长环境变化做出的最直接反应。目前,多数养猪场中,智能化、自动化饲喂和环控设备已得到基本普及,但在判断猪对环境需求的变化以及猪只行为是否异常方面,主要还是依靠饲养员的直觉和经验,这种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常常因人为因素造成
温室栽培是我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是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日光温室作为封闭或半封闭的热力系统,室内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分布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日光温室室内土壤、作物和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质热交换作用,形成了水热耦合系统。根据前期研究发现,当室内作物形成冠层结构时,水热环境因子将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及特征,耦合作用下的水热系统各组分将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温室
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家马(Equus ferus caballus)曾是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家马的遗传演化。约在5,000-6,000年前,家马可能在欧亚草原中部被驯化,随后逐渐扩散到了整个欧亚地区并形成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需求的地方品种。在过去约300年当中,欧洲培育了具突出表型特征的标准化培育品种,该类型品种对家马地方品种的繁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试验通过建立肉仔鸡免疫应激模型并饲喂黑沙蒿多糖(AOP),探讨AOP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并利用体内法和体外法相结合,探讨AOP缓解免疫应激反应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黑沙蒿多糖的提取优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体外活性的研究试验一共包含两部分。试验(1):采用热水浸提的方法,以水浴时间、水浴温度和料液比进行单因素实验,以AOP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AOP的提取条件,
盐碱地土壤质量差,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分别基于连续3年定位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探究对照(CK)、菌肥(F)、腐熟秸秆(S)及腐熟秸秆配施菌肥(FS)4个处理燕麦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与土壤理化、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燕麦根际与非根际间和不同品种燕麦根际间土壤系统“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揭示各改良措施对盐碱土壤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以期为盐碱地土壤质量提升和作物增产
沙柳沙障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防沙治沙措施之一,在防风固沙、改良水土、促进植被恢复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然而,随着铺设年限的增加沙柳沙障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破损现象,从根本上影响其防风固沙效益的发挥。本文针对沙柳沙障沙埋部障体降解过程中的腐朽程度,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手段,结合化学计量分析等方法,明晰降解过程中障体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确定其与周际土壤环境间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真
本研究以采煤塌陷区常见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观测分析4种植物直根和含侧根分支处根的极限和损伤自修复后的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持续固土指数。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植物根系固土力学理论,对采煤
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是自然发酵乳中的常见乳酸菌,也是重要发酵剂菌种之一,因其优良的蛋白水解活性,广泛应用于发酵乳制品的生产。系统解析瑞士乳杆菌遗传多样性和潜在进化规律对开发利用瑞士乳杆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完成了139株分离自中国和蒙古国自然发酵乳制品的瑞士乳杆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NCBI已公布的41株全基因组
传统牧区醪糟自然发酵存在着工艺水平低且参数不明确、现代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本研究从传统牧区醪糟中进行微生物分离与鉴定,利用获得的醪糟分离菌对燕麦醪糟进行接种发酵,并研究燕麦醪糟的发酵工艺,分析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关键香气及其与微生物、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燕麦醪糟的发酵工艺参数,明确燕麦醪糟的关键香气成分、形成规律及产香因素,从而为燕麦醪糟规模化生产提供工艺参数,为实现燕
2013—202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温带草甸草原,设置按月轮牧(Monthly rotation grazing,MG)、季节轮牧(Quarterly rotation grazing,QG)、过度放牧(Over grazing,OG)、连续放牧(Continuous grazing,CG)和禁牧(CK)等5种放牧方式样区,采用无线电追踪、鼢鼠鼠丘系数调查和标志重捕法在每年的5月(春季)、7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