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督教本土化研究——基于一个基督徒葬礼的“过程--事件”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山西晋南地区也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播历史,基督教与地方文化在经历了最初的剧烈矛盾和冲突之后已经渐渐融入了地方传统文化。而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互动和博弈之后,基督教的本土化过程早已不是最初被动地、单向地去适应地方文化,而是两种文化在乡土社会共存与对话、共处与互动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来讲,基督教也正在塑造着乡土社会中新的文化形态。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基督教本土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但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基督教与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就不多了,尤其是从一个基督徒葬礼的角度,运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来探究新时期基督教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就更少了。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本文试图从一个乡村社会中基督徒葬礼的角度对新时期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基督教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相关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最终的结论。  本文采取了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法、参与观察法、深入访谈法和个案法等多元研究方法对山西晋南地区一个普通乡村基督徒葬礼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运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对于葬礼发生和进行过程中的众多冲突点进行了夹叙夹议的深入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中,相关的“话语”和“场景”成为了分析的重点,最终理清了基督教葬礼对于传统葬礼改变和未改变的部分,并给出了相关的理论解析。从而也从一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基督徒葬礼的全貌窥探新时期基督教影响下的乡村文化的具体状态,并进行了新时期基督教本土化的原因探究。  本文发现:地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基督教葬礼对其与传统葬礼中矛盾冲突较大的核心仪式予以了保留和重新解释;对其与传统葬礼中矛盾冲突不大并且比较容易技术化的仪式进行了转换、改变和取缔;基督教葬礼一般也都达到了传统葬礼的效果,并且影响了传统非信教群众的生死观念。从而也可以得出结论:新时期基督教影响下的乡土文化是一种“混杂”的融合状态,基督教和地方传统文化二者相互影响、共生共存、共同塑造着乡土文化的新形态。而本文也从社会转型、村民精神需求、基督教自身以及传统文化的简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原因探究和分析。  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在这部分中本文对“本土化”和“基督教会”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基督教本土化的相关理论,并且进行了文献总结,由此得出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分析方法和研究伦理。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并且运用“过程—事件”的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则是调查对象和相关背景的介绍。主要包括Z村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情况、宗教信仰情况;当事人的家庭情况等方面。第五、六、七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第五部分是葬礼的前序的介绍。主要包括逝者过世后由于运尸所引起的麻烦和争议以及家族内部对于采取何种葬礼形式的激烈争论的过程。第六部分则是葬礼具体进行时因与传统葬礼的不同之处而引发的二者的互动与博弈、斗争与妥协的经过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争议与思考,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七部分是关于新时期基督教本土化的原因探究。本文从社会转型、村民本身需求、基督教自身以及传统文化的简化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在进一步阐述本文结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通过婚姻建立家庭,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各种主
有报告指出,在2011-2014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仍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人口转变时期出现的重大社会现象。在这
城建投资公司是我国保增长、扩内需、促稳定的重要组织工具。它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却并不完全依照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出现了组织结
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国民疾病后顾之忧并提高其身体素质的制度安排。保障水平是否达到能够切实解除国民疾病后顾之忧的程度,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关键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扶贫参与者主要讨论如何通过精准帮扶带来的资源帮助精准识别下的未脱贫户成功实现脱贫的问题,其扶贫实践硕果累累。然而,实践中的困境一直存在。有些家庭通过引入外界资源很快实现脱贫,而有些家庭则成为扶贫工作中的“钉子户”或者“回头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脱贫户和未脱贫户之间的差距是什么?“社会资本”被称为“穷人的资本”,具有强大的经济效益,在20世纪90年代起就被引入贫困领域
学位
社会转型期,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其中也包括婚姻支付。婚姻支付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变迁。近年来,农村的婚姻支付内
伴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嵌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农民工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之一,也面临着整体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问题。对农民工网络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也是在这些背景之下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