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小鼠术后肠麻痹模型,研究艾灸小鼠天枢、关元穴对术后肠麻痹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雌雄各20只的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1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B组)、POI模型组(C组),艾灸治疗组(D组)。下午13时-16时造模,A组不进行任何干预,B组小鼠开腹后缝合;C,D各组运用摩擦法对小鼠进行术后肠麻痹模型制作:将整个小肠轻轻地从腹腔移出,将移出的小肠放置到温湿纱布上,用蘸有生理盐水的微湿棉签对小肠进行来回三次摩擦(空肠近端到回肠末端),需在5分钟内完成[1]。造模术后4小时首次艾灸,术后12小时第二次艾灸,术后24小时第三次艾灸,术后36小时第四次艾灸,各持续5分钟,术后48小时进行取材。艾灸方法如下:取小鼠双侧天枢穴、关元穴,将隔热薄膜对准穴位贴于腹部,距穴位约2厘米左右处进行艾灸干预。 实验进行以下检测:1.取材前对小鼠进行一般状况观察。2.在造模后48小时取材,分别测量各组小鼠的小肠长度和墨长,计算出小肠推进率;3.HE常规染色,在光镜底下做肠道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测小鼠肠组织中NF-KB的表达变化。 结果: 1.一般状况: 空白组:小鼠精神状态佳,反应活跃,饮食正常,毛发光洁,腹部柔软,排便正常。取材观察其小肠绒毛完整,官腔内壁黏膜形成数个皱襞,排列整齐。 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精神欠佳,反应欠灵敏,饮食活动不佳,部分出现排便异常。取材观察肠壁部分出现水肿、增厚的现象,小肠绒毛,肠腔腔皱襞完整。 POI模型组:造模24小时后观察,小鼠均出现精神欠佳甚至萎靡,饮食及活动情况明显不佳,毛发失去光泽,并出现腹壁紧张度增加,甚在左下腹部触及条索状硬块;术后48小时取材时症状更加严重,出现便秘。肠麻痹小鼠肠道增厚水肿,甚至肠壁出现节段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稍肿大,腹腔并伴有黄色腹水。 艾灸治疗组:治疗俩次后,小鼠精神比模型组有所好转,但精神仍欠佳,食少;取材前,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好转,活动稍多,毛发稍有光泽,腹部变柔软,左下腹条索状硬块消失,小鼠出现排便。取材观察到相比POI模型小鼠相比,肠壁水肿减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消退。 2.对比分析各组各组小肠推进率情况可以得出:POI模型组(36.6±5.30)与空白对照组(76.7±7.91)比较,小肠推进率(术后48h)显著降低(P<0.001)。艾灸治疗组(55.5±1.24)与POI模型组(36.6±5.30)比较,小肠推进率(术后48h)明显升高(P<0.001)。艾灸治疗组(55.5±1.24)与假手术组(61.4±9.31)比较,小肠推进率(术后48h)无统计学差异。 3.组织形态学检查小肠组织(H&E染色,×400,规格=200μm)。a.空白对照组:肠绒毛上皮结构完整,高度正常,绒毛表面被覆有单层柱状上皮,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夹有杯细胞,Lieberkiihn隐窝的深度和形状正常。b.假手术组对照组:肠绒毛排列完整,高度正常,Lieberkiihn隐窝的深度和形状正常,杯状细胞多分布,出现明显的红细胞渗出。c.POI模型组:肠绒毛组织稀疏,高度明显降低,上皮细胞排列杂乱甚至部分脱落,Lieberkiihn隐窝变形萎缩,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d.艾灸治疗组:的小鼠与POI模型组相比炎性浸润明显减少,肠组织绒毛高度、Lieberkiihn隐窝的深度、杯状细胞分布明显趋于正常水平。 4.免疫组化检测发现:NF-KB阳性反应定位在细胞浆中,呈黄棕色颗粒。NF-KB的表达情况可以直接体现了小肠炎症程度。如图所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小肠组织进行染色观察NF-KB的表达,结果显示:POI小鼠模型组NF-KB的表达明显多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艾灸治疗组对比POI小鼠模型组可观察到NF-KB阳性染色细胞明显减少,说明艾灸天枢穴、关元穴对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论: 1.术中肠道操纵引起了炎症反应,引起了肠肌层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明显抑制了肠道蠕动能力,炎症反应对术后肠麻痹的产生起促进作用。 2.艾灸具有抗炎效应,产生温通效果,从而艾灸POI模型小鼠天枢、关元穴,调整了肠道的气机,恢复了肠腑的传导,从而减少肠肌层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释放,使小肠推进率提高,艾灸POI模型小鼠对其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临床使用艾灸关元、天枢,预防和治疗PO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