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项关于我国当代职业女性的生涯和自我发展的教育经验研究,通过梳理和理解女性管理者的学习、工作与个人生活经验互相作用的关系,拓展对职业女性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的认识。成果不仅体现在对女性生涯和个人发展过程的独特分析解读,而且在于提出生涯发展“学习动力持久型态”说,还界定了现代中国职业女性的性别气质,并对女性社会性别建构方式类型进行了归纳;与此同时,在对“RUC式生活历史法”这种质化研究方法实现扎实的本土化践行过程中,丰富了该方法的内涵。
该研究缘起于当今社会关于职业女性是否能够家庭与事业兼顾兼得的若干争议与困惑,焦点直指两大研究问题领域:职业生涯发展与女性的社会性别。毋庸置疑,女性性别对于生活、学习和发展都存在影响,而生涯发展过程和成功也会对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表征产生作用力。职业女性生涯发展和成功的经验,以及从女性自身出发的学习与发展实践,对致力于关注和理解终身学习活动、生涯发展阶段和自我提升过程之间关系的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梳理生涯发展与社会性别的相关文献,研究者发现促进生涯发展的主体性因素,以及个体与情境互动而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别观念,都是个体来自生活实践经验的学习成果累积。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杜威(J.Dewey)的经验学习理论、雷夫(J.Lave)和温格(E.Wenger)的情境学习理论,莱特豪泽(T.Leithauser)的日常生活意识理论、奥鲁森(H.S.Olesen)和韦伯(K.Weber)、安德森(A.S.Anderson)等关于经验与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框架,确立了本研究的两大核心内容:一是发现生活经验如何促进职业女性生成生涯发展的学习动力;二是处于生涯快速发展与现代婚姻、家庭、社会生活多元情境下的成功职业女性如何建构其社会性别。
本研究以丹麦罗斯基勒大学的生活历史法(RUCs Life History Approach)为理论指导和方法选择,揭示与分析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和性别建构过程。首先,选取目前供职于外资企业的本土女性高级主管九名,逐一进行面对面的“个人自传式口述访谈”(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 Interview)。访谈全程同步录音,而后将录音逐字转成用于分析的研究资料文本(共计逾64万字),再就文本展开诠释解读。本研究的资料分析,依托研究者自身与文本之间的移情与反移情关系,体现诠释学(Hermeneutic)的文本理解与诠释循环内涵,涉及多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支撑——如皮亚杰(J.Piaget)的认知学习图式、戈夫曼(E.Goffman)的日常生活自我呈现、筹德柔(N.Chodorow)的母爱再生产、尼尔森和鲁德伯格(H.B.Nielsen & M.Rudberg)的母女关系与女性独立自主过程、克莱博(I.Craib)与浩薇(W.Hallway)等的自居(Identification)社会心理分析、弗洛伊德(S.Fmed)的家庭亲密与社会文化、霍尔(S.Hall)的文化同一性和社会边缘化、普佛.(S.E.Pulver)的自恋心理分析、罗欧的需求理论等等,分别以女性的生涯发展和性别建构两条主线逐个重构和诠释女性来自于个人生活历史经验的学习和成长活动。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特质并不是到了工作岗位才开始学习和形成的,有关职业能力的核心精髓和基本素质往往是随着童年时代的家庭生活、青少年时代的学校生活,以及婚姻生活而成型的;研究者还挖掘了职业女性在处理家庭、学校、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多重互动和发展进程中,如何学习和建构自己的性别气质、自我同一性和性别同一性的过程。“生活历史法”以人为本,从成功职业女性个体的学习经验出发展开教育研究,但目的绝不是局限于对成功职业女性个体的关注,而是把职业女性的个人成长经验作为透析女性作为社会行动者(Agency)与以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生涯发展、家庭关系等组成的社会结构(Structure)发生互动关系的抓手,从而洞察女性个体与外界社会情境发生联系的意义图式生成过程,理解终身学习嵌入个人生活经验的过程和机制,发现和理解人们学习的发生和障碍,从而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
本研究关于促进生涯发展的学习动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大方面。
第一,以当代职业女性源自生活经验的学习促进因素分析为基础,结合罗欧的需要理论、女性自恋倾向、教育学中关于人的发展的外因理论、马斯洛(A.H.Maslow)的经典需求动机理论、西美尔(G.Simmel)关于物质文化生活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生活的辩证法等理论元素的支撑,研究者将学习动力来源总结并划分为四大基本方面:家庭成员的影响、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认可、组织和社会环境的驱动、对物质生活需求。
第二,研究者提出“学习动力持久型态”的概念,即学习者在生活体验中,与外界建立起某种意义关联(Relations)模式和对这种关联模式的反应(Reactions)会到达比较稳定的状态,从而持续地促进其学习行动。研究者把学习动力持久型态分为:基于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基于外在环境为参照物和基于自我内在动力三种类型。
第三,从侯嘉德(A.R.Hoehsehild)所提出的现代企业“情感劳动力”(Emotional Labor)概念出发,情感源泉也成为促进现代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持续学习动力源。本研究的分析表明,女性高级管理者对工作存在以某种人物形象自居的心理倾向,即她们从把自己有意无意联想成某一类人物,而这类人物所拥有的职责和特点就成为她们的情感源泉,从而决定着她们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给她们以工作和学习的动力。用于自居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种类型:母亲或教师型,以及非母亲或教师型——包括保姆、学生和运动员等,本研究发现这些形象的生成都有其深刻的生活历史动因,特别是和母女关系高度相关。
本研究关于社会经济环境大背景对生涯发展和学习的促动作用主要概括出三大因素。第一,自主择业的经济环境使得职业女性有关职业选择和生涯设计的学习和实践成为可能。第二,职业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上个世纪80—90年代涉外人才匮乏而外商投资集中的历史机遇互动,促进了生涯发展与学习实践的良性循环。第三,社会分工和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把职业女性送入专业化学习和发展的轨道。
关于职业女性的女性气质,本研究密切把握成功职业女性从传统社会的计划经济时代走来成为社会转型期时代弄潮儿的学习转化过程,参照波德莱尔(C.Baudelaire)的美学观、阿布利姆森(J.B.Abramson)对心理成熟的界定、德龙(J.B.DeLong)的经济发展思想,以及李强的社会失范研究和边际人概念,总结和归纳出了成功职业女性的现代性女性气质内涵:合作性、可塑性、丰富性、物质性和时尚性。研究最终确立生活与工作之间的互动时空作为职业女性性别建构的第一现场,带来有关女性生活方式建构的两大发现:第一,女性建构其婚姻生活中的两性关系类型有着深刻的出身家庭渊源。出身家庭的体验和学习,让她们不由自主地以拷贝、补偿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建立两性关系;第二,职业女性在处理家庭和工作关系时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也可以视为女性通过生涯发展而走向自我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三重境界:一重境界,女性无法摆脱外力影响,疲于应付来自社会文化观念或者工作组织的“奴役”,称之为“疲于应付型”;二重境界,女性正站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文化的十字路口左顾右盼,表面上看,她们把家庭和事业都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其实自己在承受很重的负担,称之为“奋力兼顾型”;最高境界是“悠然自得型”,即在事业发展和生活方式中都津津乐道,充满甘心投入、又自由放松的满足感。最后,研究者还对职业女性随着生涯发展,面对在家庭生活变迁和两性关系动态变化而不断进行的性别建构学习活动进行了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还是一项以借鉴探索北欧教育研究方法为基本出发点的研究课题。研究者通过大量阅读和消化英文原版文献,结合在研究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些关于研究资料生成和解读方法技术的经验,并在论文结束前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者自身进行了全面反思,包括——研究的难点和关键、“生活历史法”的优势和局限、“解读小组”(Interpretation Group)的工作方法和分析技术、如何将研究者主体情感作为研究工具的技术等等。
综上,论文分为研究基础、文本分析、研究成果三大部分共七章,是包含着四层有机互动逻辑关系的关联整体。第一层是第一章(绪论)和第三、四、五、六章之间的分析关联——后者一直在围绕着前者的设问而展开分析和概括。第二层是第二章(研究方法与过程)与中篇(文本解读篇)三大章之间的互动。第二章中的研究方法与过程,可以说是论文中篇案例解读的理论统领与实践总结,而中篇三大章的案例分析展示又反过来对第二章的方法和过程予以回应。第三层为中篇三大章与第六章(研究问题与发现)之间存在归纳关联——三大章各节所揭示的关系和问题,以及各章小结所提升的研究发现,正好预备进行跨组综合比较,为最终揭示研究目标所指向的问题服务。第四层为第二章(研究方法与过程)和第七章(研究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在研究方法方面所实现的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