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土地始终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要素。土地制度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关键内生变量。当今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合法权益保护、农村劳动力转移乃至新农村建设,无不与土地问题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改变了农地“地主所有、租佃经营”的制度,形成了“农民所有、农户经营”的农地产权结构。这种制度创新使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分权高度统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良好的制度绩效。此后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和初级合作阶段,农地关系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趋势,但农民对其土地的所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仍比较完整。高级合作化阶段,特别是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体制后,中国农村全面推行了以公有化为特征的土地制度改革,形成了“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农地产权结构,农民对土地的所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不复存在。1970年代后期,中国农村开始了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探索。这种制度经历了专业承包、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各种生产责任制的具体形态,至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安排,得以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其主要内核和基本形式一直延续至今。1984年之后的“后承包”时期,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框架之内,具体的制度安排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但其产权基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延续20多年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虽然在构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并没有从制度上确立明晰、稳定的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因此不能成为农民权益保护的产权制度基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的权属模糊性、集体所有衍生出来的土地集体支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权能残缺、家庭承包后分散经营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下,以及土地“二元所有制”衍生出来的土地国家征用,成为近年来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不断遭受侵蚀的制度性根源。近年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城市化和工业化等过程中,村组集体随意终止土地承包合同,无偿收回或非法转让、出租农民承包土地,强迫农民以土地入股,干涉农民经营自主权,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随意征占农民承包土地,侵害农民合法权利,导致农村土地纠纷不断增加,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因此,建立有效率的现代农地产权制度,完善农地产权体系,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财产权利,不仅是深化农村改革、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而且是当前理论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本研究运用制度分析范式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考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分析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机理及制度缺陷,梳理影响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因素,提出构建现代农地产权制度的路径选择。其基本内容有:一、阐述制度及产权制度理论、农地及农地产权制度,论述了制度的构成、功能及制度变迁,产权的功能、特征及决定产权结构的因素,指出现代产权制度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阐明了农地制度的特点、内容、功能及演变过程,分析了影响农地产权制度的因素及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机理,总结了市场经济国家农地产权制度的特征。二、揭示了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分析了封建土地产权制度的弊端和新中国成立之初农地私有产权确立的历史意义,剖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农地产权关系及其经济绩效,认为这一时期的农地产权制度是政府主导下强制性变迁过程,意识形态偏好对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路径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产权制度模式虽然强化了国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控制、为推进工业化战略创造了条件,但却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三、阐述了农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产权特征,从理论和实证结合上分析了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结果发现: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着产权主体模糊、权能残缺、稳定性与流动性差、农地权属转移中农民利益容易遭致损害、农地经营效率低以及产权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四、基于上述研究,针对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完善农地集体所有制度和农地产权私有化与国有化两大困境,提出构建现代农地制度的目标是明晰产权;可供选择的模式是按照动态优化组合和阶段性渐进实施的原则,在淡化所有权或者不触动所有权的前提下,着力于农地使用权权能建设,寻求一种相对独立的、稳定的、扩张的农民土地使用权;具体思路是明确界定农地产权关系,推进农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实现农地产权的市场化交易,同时加快农地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路径选择上先确立农地使用权,之后使农地使用权物权化、长期化、农地经营形式多样化以及农地产权同置化。构建现代农地制度的保障机制是培育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中的农民组织,发挥政府在构建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中的主导作用,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建立健全与现代农地产权制度相配套的其他诸如社会保障、农村公共财政、乡村治理等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