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不同病因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数据的分析,来探讨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压变异性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被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8例为研究对象,剔除失访及 TOAST分型为有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最终246例进入数据分析,依据 TOAST分型标准:心源性栓塞(Cardiac embolism,CE)67例;小动脉性闭塞性脑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8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Atherosclerotic stroke,AT)94例。 整理收集246例患者急性期资料:年龄、性别、饮酒史、家族史、高血压病史、既往卒中史、NIHSS评分、BMI、空腹血糖及血脂等,于患者入院及入院24小时进行测量血压并进行血压监测,记录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计算血压变异性 BPV。对患者预后进行随访,获得3个月时改良 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Douglas score,GOS)。对各组患者血压变异性与 GOS评分及mRs评分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1.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饮酒史、家族史、高血压病史、既往卒中史、NIHSS评分、BMI、空腹血糖及血脂等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压方面在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显著(P<0.05); 2.小动脉病变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在24hSBP、dSBP、nSBP、24hDBP、dDBP及 nDBP及脉压指数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心源性栓塞型患者比,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病变型患者的24hSBP、dSBP、nSBP、24hDBP、dDBP及nDBP及脉压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 3.小动脉病变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在24hBPV、dBPV、nBPV、24hBPV、dBPVP及nBPV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心源性栓塞型患者比,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病变型患者的24hBPV、dBPV、nBPV、24hBPV、dBPVP及nBPV均显著升高(P<0.05); 4.在心源性栓塞型患者中杓型33例,占49.25%,非杓型18例,占26.87%,超杓型16例,占23.88%,与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病变型组比差异显著(P<0.05),而动脉粥样硬化型组与小动脉病变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5.经Spearman分析显示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舒张压、收缩压24hBPV均与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Douglas score,GOS)呈负相关(P<0.05),除心源性栓塞型患者收缩压变异性与 mRS无显著性相关外(P>0.05),其余均与mRS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1.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小动脉病变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血压、血压变异性方面较心源性栓塞型患者显著升高。 2.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小动脉病变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心源性栓塞型患者中,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越大,预后可能越差。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小动脉病变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小时收缩压血压变异性越大,预后可能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