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在深化盈余管理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能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实、从制度层面对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问题进行更为全面的解释。 论文第一部分对盈余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接着提出盈余管理之所以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应计制会计是盈余管理的技术性空间、信息不对称则是盈余管理的现实空间。后文分别从“信息观”与“契约观”入手,探讨盈余管理的现实诱因:“信息观”下,会计信息的作用表现为将内部信息可靠地转化为外部信息、以控制逆向选择的一种机制,由此提出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契约观”下,会计信息的作用则表现通过提供一种反映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衡量尺度、制约代理人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由此提出盈余管理的契约动因。 论文第二部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盈余管理现实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提出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量的盈余管理、乃至财务舞弊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达到有关监管要求、获取上市融资资格。接着列举了立法与行政机构对上市公司从招股上市到摘牌下市全程的评价与监管中会计盈余的重要作用。再对我国证券市场中争取上市资格、提高新股定价、争取配股资格、避免摘牌退市等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综述分析。 论文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实、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深层次原因。这一部分遵循的主要分析思路是:其一,在我国目前这场供给主导型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国有经济创造种种优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条件;其二,由于产权基础缺失,改革中的一些制度安排在运行中发生了扭曲,这其中包括了本文所探讨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在回顾了二十年经济体制改革历程、质疑了我国改革中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之后,文章的进一步分析认为:股份制改造的初衷是希望以产权纽带代替原行政隶属、赋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并通过公司治理实现所有权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但国有产权的外部性使公司治理无法有效发挥约束经营者、保护国有产权的作用,并导致了一系列旨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安排无法发挥预期作用;以增量资金的注入来解决国企经营困境,这一改革思路本身就存在对国企经营低效率根源认识的偏颇,实践中由于剥夺了市场投资者对其出资的有效控制,一方面使市场投资者交易行为投机性强化,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程度势必减弱,另一方面市场资金使用的无约束性,又使上市公司具有了强烈的股权融资冲动。现实中我们看到,为了获取市场融资资格上市公司不仅可以不受有关制度约束地肆意操纵会计信息,而且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也未受到市场投资者的充分关注。事实上,目前国家对证券市场上市、流通各环节的一些计划性控制本身,就诱发了上市公司操纵会计信息、或为上市公司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现实可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