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讨论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后影响胫骨力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的确诊为胫骨骨折患者94例,年龄18~87岁,平均(44.73±48.79)岁,其中男75例,女19例,双侧胫骨骨折2例,共计96侧胫骨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14例,闭合性骨折82例。依据手术切口分髌上入路治疗组及髌下入路治疗组,腓骨固定与否分为腓骨固定组与非固定组,以远端锁定钉数量分为2枚组,3枚组,依据AO/OTA分型分为A型组、B型组、C型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分型、术中是否使用辅助复位工具、髓内钉远端锁定钉数量、腓骨是否固定等,测量术后胫骨冠状位、矢状位力线。结果:各组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时长、出血量、性别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腓骨固定不固定两组间术后胫骨矢状位力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胫骨冠状位力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固定组术后胫骨冠状位力线优于腓骨不固定组。远端锁定钉数两组间术后胫骨冠状位力线、术后胫骨矢状位力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与髌下组两组术后胫骨力线无显著差异,但仅对胫骨干骺端骨折对比时,两组间术后胫骨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术后胫骨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优于髌下组的。胫骨中段骨折髌上组与髌下组两组间术后胫骨冠状位力线、术后胫骨矢状位力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P>0.05)。A型、B型、C型三组通过方差分析,在冠状位上不同分型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矢状位上有统计学意思。对三组在矢状位上进行组间比较,仅A组与B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干骺端骨折时,髌上入路在恢复和维持胫骨力线方面优于髌下组。腓骨固定与否在矢状位上虽然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冠状位上固定组力线要优于不固定组。所以对于胫腓骨同时骨折时,尤其是骨折线离踝关节平面较近时,应固定腓骨。而对于远端锁定钉数,其与术后胫骨力线关系不大,但远期在维持骨折复位上是否满意还需要更多的探究。分型中,诊断为42-A型的胫骨骨折术后力线相对较好,越复杂的胫骨骨折,其术后胫骨力线不齐发生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