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结构的低速撞击监测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行器结构在制造、维修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低速撞击载荷,造成的撞击损伤会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复合材料受到撞击后会产生目不可检的损伤,这对结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造成极大威胁。撞击监测技术可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服役寿命并降低维护费用。在飞行器结构的被动式结构健康监测中,撞击监测的应用还而临许多挑战,包括:如何对撞击位置进行快速定位,以便对可能的损伤位置进行检测;如何估计撞击载荷时间历程或撞击能量,从而对撞击损伤的大小进行评估;如何开发一个能够实时监测撞击事件的撞击监测系统等。针对被动式撞击监测技术,本文研究了撞击监测的相关问题,包括撞击位置、撞击载荷、撞击能量的识别问题,以及撞击监测系统的设计与集成,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现有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第二,分析了信号处理技术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能量衰减的定位方法。研究了薄板中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并推导了压电传感器电压响应和结构应变的传递关系,分析了时域、频域和时频域的信号处理技术;然后提出了基于信号能量衰减的加权重心法,此方法可以避免提取难于精确获得的波达时间和波速,从理论和实验上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第三,针对加筋复合材料结构的撞击识别问题,研究了基于信号功率分布面的定位方法和基于系统辨识的撞击载荷重构方法。针对撞击位置识别问题,提出了两步法来估计撞击位置,完善了基于信号功率分布面的定位方法;撞击载荷的重构采用系统辨识方法,通过分析系统辨识方法巾传递函数的模型阶次和相关性系数的关系,完善了模型阶次选择的原则。  第四,提出了一种精确估计撞击位置和撞击载荷的方法。通过构建撞击位置和传感器信号的基向量,可以准确的识别撞击位置;此方法具有较好的识别精度,适用于复杂结构,并且基向量可以进行扩展,可以选择撞击源不同的信号特征。利用简化维数的传递函数可以估计撞击载荷时间历程。软锤头和硬锤头是两种常见的典型锤头,故研究了两种不同撞击物的撞击识别。在环氧基玻璃纤维平板结构上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第五,提出了一种撞击能量识别方法。关于撞击能量的识别,前人研究的比较少,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撞击能量识别方法。首先,通过信号特征分析,获得了不同撞击物的应力波信号特征;然后引入基向量来描述撞击源的特征,并利用不同的基向量来识别不同的撞击物、撞击位置和撞击能量。在复合材料平板结构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撞击源的撞击位置和撞击能量,为撞击能量识别提供参考。  第六,国内关于撞击监测系统研究还不全面,还没有完善的撞击监测系统,故研发了一套被动式撞击监测系统。首先根据功能需求,对整机系统进行了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与集成。硬件设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和使用的特点,软件设计有界面操作方便、可移植、计算效率高的特点。然后,通过在复合材料平板结构上的撞击监测实验,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性验证,并在飞行器的加筋复合材料结构上进行了撞击监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撞击事件。该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撞击时刻,撞击位置和撞击能量的实时监测。  最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CAN总线等现场总线技术的日益完善,励磁控制系统逐步向分布式现场总线方向发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励磁控制系统中的实时数据记录及参
学位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起源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最初主要是在航空航天领域进行结构载荷监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建筑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这些结构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受到各种威胁,导致结构产生各种可能的损伤。为了保证安全,就要准确及时地对结构进行损伤检测,以获得结构准确的运行状况,从而及时对损伤进行修复。运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对建筑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对结构进行损伤检测和损
复杂土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场地地形、土体非线性特征以及地震动输入等因素对地震动影响显著。由于强震观测台站无法覆盖所有区域,预测某一区域的地震动特征通常采用数值模
作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一种常见结构形式,网架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之中。面对目前网架结构跨度不断增大的趋势,一旦出现问题难于加固和修理,因此对整个网架结构的可靠
特高压交流工程已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然而,由于交流特高压网架比较弱,输电能力受到暂态稳定的限制。为了提高输送极限,充分利用每个特高压交流通道的输送能力并为未来特高压电网发展留有空间,通常选择在特高压长距离输电通道加装串联电容补偿。虽然研究人员对线路加装串补之后的常规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往往将串补装置看成一个线性的纯电容元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串补线路故障之后,电容器两端会产生很大的过电压,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