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破坏性的神经疾病,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 Acid,miRNA)-124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潜在靶标之一。本研究旨在研究miR-124介导的SCI修复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表达谱,分析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①Allen’s法建立SCI大鼠模型,鞘内注射agomiR-124构建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602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破坏性的神经疾病,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 Acid,miRNA)-124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潜在靶标之一。本研究旨在研究miR-124介导的SCI修复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表达谱,分析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①Allen’s法建立SCI大鼠模型,鞘内注射agomiR-124构建SCI+miR-124过表达模型,BBB评分评估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脊髓损伤+miR-124组(treat组)的大鼠行为学改变,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euN、GFA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200水平。②收集各实验组大鼠脊髓总RNA,制备mRNA文库,使用AMPure XP系统完成文库纯化,Agilent Bioanalyzer 2100系统评估文库质量。cBot聚类生成系统上对索引编码的样本进行聚类,差异表达分析由edgeR软件包完成。③使用GOseqR软件包分析DE基因的GO富集,使用KOBAS软件检测并基于数据库资源对DE基因的KEGG途径进行分析。④QPCR验证8种显著差异基因。⑤TargetScan在线预测miR-124靶点,利用qPCR检测大鼠SCI后脊髓组织中Tal1表达变化,在SH-SY5Y细胞中转染agomiR-124或miR-124抑制剂,qPCR检测miR-124、Tal1、NeuN、Ki-67的水平,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结果]①AgomiR-124在大鼠SCI后可以有效改善BBB评分,增加脊髓组织中的神经元数量,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并促进大鼠脊髓中NF-200的表达。②大鼠SCI后,脊髓中总共有210个上调的mRNA和78个下调的mRNA,agomiR-124处理后总共有85个上调的mRNA和80个下调的mRNA。其中受到SCI和agomiR-124共同影响的mRNA有48个。.SCI组和treat组在GO分析比较中没有显着差异。SCI组和Sham组之间的DE基因在GO术语上显着丰富,“生物过程”相关术语共39种、“细胞成分”相关术语共7种,但在“分子功能”GO类别中没有任何基因富集。④KEGG分析中,SCI组和Sham组之间的DE基因主要在吞噬体、补体和凝血级联、溶酶体、细胞粘附分子、ECM-受体相互作用、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癌症中的转录失调、胞吞作用、原发性免疫缺陷等方面富集,而SCI组和treat组之间的DE基因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VEGF信号通路、补体和凝血级联、胞吞作用、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剪接体、Wnt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mRNA监测途径、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Hippo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MAPK信号通路等方面富集。⑤agomiR-124 处理后,Nploc4、Yme111、LOC103693564 和 Aspa 的 mRNA表达上调,而 Epb4112、LOC100911685、LOC100910833 和 Smarcc1 的 mRNA表达下调,该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⑥在线预测发现 Np1oc4、Yme111、Aspa、Smarcc1 和 Tal1是 miR-124 的靶向mRNA。脊髓损伤后Tal1的表达与miR-124呈负相关,在SH-SY5Y细胞中,agomiR-124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Tal1的表达增加,但增加Ki-67表达且减少NeuN表达,增加细胞活力。[结论]①miR-124过表达具有脊髓保护和脊髓修复的作用。②miR-124通过影响大鼠各种mRNA的表达水平来介导SCI修复,特别是九种已鉴定基因的 DE mRNA:Nploc4、Yme11、LOC103693564、Aspa、Epb4112、LOC100911685、LOC100910833、Smarcc1 和 Tal1。③miR-124/Tal1轴可通过补充神经干细胞参与SCI的修复。
其他文献
[目的]股骨头坏死作为一种骨科常见、难治且致残疾性疾病,如何改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症状、避免或延缓股骨头塌陷是目前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行髓芯减压联合人工骨支撑棒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ARCO分期Ⅰ、Ⅱ、ⅢA期)近期随访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分期、不同坏死范围和不同坏死部位的疗效差异,以期能为保髋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在2019年3月至2
[研究目的]利用脂肪组织与胶原蛋白联合,构建胶原蛋白-脂肪联合体系,以探究胶原蛋白是否可以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归巢至脂肪组织内,进一步发挥ADSC及EPC的生物效应,提高脂肪移植的存活率。[方法](1)颈椎脱臼处死SD大鼠,取双侧股骨骨髓进行分离、培养
[目的]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人Ebstein畸形患者外科治疗早、中期临床疗效,以期为今后患者提供更加优化的外科治疗策略。[方 法]对2013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外科手术64例Ebstein畸形患者进行随访。收集上述64例Ebstein畸形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三尖瓣成形组(Tricuspid Valveloplasty,TVP
[目 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模型(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score,STSscore)和新版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模型(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Ⅱ,EuroSCORE Ⅱ)对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术
[目的]分析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在腹主动脉与髂动脉病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相关病例31例,分别收集了患者手术前后3月、6月、1年的相关资料,探讨其中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同时,通过t检验方法,对相关数据变化的统计学意义进行分析。[结果]31例患者经过此方法的治疗,在术后的3月、6月、1年均得到随访,随访期间31例患者均无重大不良事件及
[目 的]探讨心肌缺血指导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 法]纳入2016年01月01月-2018年01月0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共205例。分为心肌缺血指导组和冠状动脉解剖指导组,心肌缺血指导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4例,包括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 flow reserve,FFR)指导 22 例,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
[目的]1、采用“二袖套”法构建SD大鼠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模型,构建HO-1过表达和HO-1 shRNA重组腺相关病毒并转染大鼠,重组体内HO-1基因,诱导肝脏HO-1特异性过表达或表达降低,探讨腺相关病毒预处理SD大鼠干预HO-1表达对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术后大鼠生存率的影响;2、对SD大鼠进行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分析术后移植肝经历不同时长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O-1的表达随时间的变化,证明心脏死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脑钠肽(BNP)异常与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分析围手术期BNP对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评估早期干预是否可以降低围手术期MACE的发生。[方法]对2018年09月01日至2020年08月31日收治收住我校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1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出院后1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一般资料、伤前内科合并症、术前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首先是探究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原位肝移植术后1周内急性肾损伤(AKI)发生密切相关的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其次是通过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构建一个新的预测模型,以期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对可能发生的急性肾损伤(AKI)做出及时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降低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和远期肾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本中心肝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主动脉扩张发生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9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TEVAR且均在我院接受随访的8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浏览每例患者术前及结局时间的CTA图像,曲面重建后测量胸、腹主动脉最大径以及真、假腔直径,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超急性期(<24小时),急性期(2-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