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迎来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却是沿海地区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缓解环境的压力,这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课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在环境和资源的约束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评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而东部沿海地区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可以量化该地区的环境经济发展现状,同时也可以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差距以及形成差距的原因。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我国沿海地区十一个省市2000-2012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水平,收敛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出我国沿海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及其分解,并考虑了在四种环境约束下(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化学需氧量COD,综合环境指标PL)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水平差异,从总体趋势、区域层面、省际层面多角度分析GTFP的现状规律。其次,运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动态分布演进四种方法分别检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演化而缩小,从而出现收敛趋势。最后,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考察地区之间的GTFP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地理等因素对GTFP的影响。本文结果如下:(1)在不同环境约束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源泉。其中,控制COD下的GTFP水平最高,可见我国沿海地区控制水污染的技术水平高于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水平。分南部沿海区域、中部沿海区域和北部沿海区域来看,中部沿海区域的GTFP水平最高,其中又以在SO2控制下的GTFP水平最为显著,北部次之,南部最低。分省份城市来看,北京、上海、浙江的GTFP水平在四种环境约束下都较高,而河北、山东、广西三省的GTFP水平则略低。(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其三大区域的GTFP在2000-2012年间没有出现绝对收敛趋势,说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会长期存在,但2000-2006年期间曾出现过阶段性的绝对收敛趋势。2000-2012年期间,东部沿海及三大区域的条件β值都为负值,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有向各自的稳态水平发展的趋势。在动态演进分析过程中,结论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演化,沿海地区的经济多极分化在加剧,地区间的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3)东部沿海各地区之间的GTFP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地区之间的GTFP水平会相互影响,产生依赖性。在识别影响因素的检验过程中,表明沿海地区的空间地理因素、人力资本要素、外资水平、政府市场化行为能源消费强度对GTFP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二产占比对GTFP产生了负向影响,但不显著,政府的环境治理水平则对GTFP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依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包括技术水平的提高,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地区的共同合作,环境规制措施调整等,有利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