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基本途径。当今世界人地矛盾凸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等都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大事,这对于促进绿色经济,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有着山城特殊地貌形态的重庆市渝北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4期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后,运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各土地利用景观的感兴趣区并加以解译,解译出包含6个景观类型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包括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利用景观分析软件对渝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计算并加以分析。本研究分别从两个景观级别水平共挑选了10个景观指数并对其进行了计算。在维度上,借助DEM数据中提取出的高程和坡度信息与各年份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进行叠加,分析了各年份不同高程和坡度下的土地利用景观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为综合反映高程和坡度综合作用下的景观类型分布情况,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地形空间分异特征的地形位指数,研究各地类景观在地形位上的分布情况。为研究渝北区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利用景观软件中的移动窗口法并结合梯度分析法对各年份的景观破碎化空间格局及其内部水平差异进行了研究。最后,以2015年的渝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基年,对渝北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并结合渝北区现有研究成果,对渝北区未来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渝北区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要景观类型,这两类景观占全区总面积的七成以上,建设用地景观增长速度快,其比例从2000年的13.43%上升到2015年的25.49%,增速较快。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持续下降,且呈现出聚集趋势,耕地和林地景观的斑块则破碎化程度加剧。从景观水平上,各类斑块面积分配越来越不平衡,景观异质性程度加剧,各景观在分布上出现离散化趋势,景观之间的连通程度也出现持续降低趋势。(2)渝北区景观格局在维度上差异性特征明显。在高程上,水域主要分布在高程最低的区域,建设用地和耕地分布在中间高程,林地随着高程的升高其占比越高。斑块形状规则度呈倒“U”型,在200m到400m之间最不规则,之后开始下降;随着高程上升斑块连接度呈上升趋势;景观异质性随高程增加在逐渐降低,各类景观斑块比例不平衡度增加。在坡度上,水域在2°以下的坡度区占最大分布比,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15°以下坡度区,随着高程上升,林地景观占比越来越高,坡度在大于15°以后,林地景观成为渝北区第一大景观类型。6°-15°区域景观斑块最不规则,15°-25°斑块离散程度最高,随着坡度升高,在渝北区斑块间连接性越好。在地形位上,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利于分布在高程最高的区域,耕地和水域利于分布在高程较低区域,建设用地分布适宜性最强,在地形位、中地形位和中高地形位都有分布。这一分布现象与实际土地利用各景观分布的大致情况较为一致。(3)渝北区景观格局地域分异差异明显。在渝北区南部为城市产业综合发展区,该区城市建设、城市拓展等已发展到较为稳定的程度,因此其景观破碎化程度逐年降低,斑块呈现出聚集趋势,而渝北区北部区域主要为工业拓展区和工-旅-农综合发展区,由于土地利用方式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破碎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景观连通性变差。在渝北区的三座平行走向山脉区,山地地形区林地景观为主要景观类型,因此该类区域为生态农业与旅游综合发展区,耕地景观、林地景观受到严格保护,并受规划引导对农村居民点实施集中建设,景观破碎化程度也较低。(4)渝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模拟预测研究。通过建立CA-Markov模型,对渝北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数量和空间上的模拟预测,得出:渝北区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变动最为剧烈,耕地景观占比逐年下降,建设用地景观占比逐年增加,景观总体呈现破碎化程度降低,聚集程度增强的趋势,斑块形状呈现出规则化发展。通过对此预测结果的分析,对渝北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提供以下建议:首先,继续严格执行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和土地功能分区;再次,加大对区域建设用地景观和耕地景观的管控;最后,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和执法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