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企业已经走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水岭,以法人治理结构为导向的产权改革已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初始条件,但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其中,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拖欠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与其自身落后的管理和薄弱的信用风险防御能力有直接关系。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既是每个企业基础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理论与实务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在美国和欧洲,企业信用评估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极大的关注,判别方法和模型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有效的和统一的方法。企业信用评估之所以引起极大的关注,之所以有大量的方法和模型得到开发和利用,原因就在于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能否判别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程度,意味着能否依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准确地评价一个企业的信用情况。信用评估预测模型可以告诫管理者企业是否在变坏,是否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失败,还可以用来帮助金融机构的决策者对企业做出评价和选择。另外虽然贷款决策问题和企业信用问题不能等同,但贷款人可以卓有成效地利用企业信用等级判别模型评价贷款的可行性。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着重研究了我国企<WP=48>业信用管理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现状,提出改进建议。建立Logit 模型,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利用公开披露信息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估,预测效果较好。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信用的含义及类型,并论述信用管理的分类,特别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信用具有多领域、多方位的含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指的信用,更多地是指交易中的信用,即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同时也是人们在资金借贷和商品交换中普遍采取的一种重要交易形式。它构成了契约关系的最重要基础。按照现代信用运作的主体来划分,信用可分为国家信用、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三种类型。本文按国家信用管理,个人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和银行信用管理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信用关系或信用方式已构成了企业间交易的主要形式。信用销售的期限和数量取决于信赖的程度。信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企业存在惧怕赊销和盲目赊销两种极端情况,严重影响企业利润的增长。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对信用风险控制能力严重不足。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上述信用管理落后的状况,需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环节;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目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经营严重亏损或造假等问题的逐渐暴露,给商业银行造成较严重影响。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对风险进行量化的分析能力,增加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正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第二部分对信用评估的发展背景及实证文献的回顾。不论是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企业内部客户企业资信管理,还是银行信用管理中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企业信用评估都是核心环节。 <WP=49>信用评估业在世界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信用评估行业起步较晚, 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信用调查和评估体系,信用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难以对企业和个人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评估方法一般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在定量评估方法中,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分类树,非参数统计方法在学术界和理论界都有应用。每种方法各有利弊,目前尚无公认和统一的方法。第三部分建立Logit模型,利用公开披露信息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估,并对评估效果进行检验与分析。企业的信用状况主要取决于财务状况,本文选取了应付账款占总资产比率和营业利润两项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了反映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及发展能力等方面的16个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将行业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建立Logit模型。建模样本选取了有连续数据的578家上市公司的1999和2000年的数据,并用2001年的数据进行检验。通过逐步回归,最终选取5个解释变量。表示模型预测能力和区分度的Percent Concordant 和KS 在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中均能分别达到79%和44%以上。可见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与以往的模型有所不同,该模型不需严格的假定作为前提条件,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解释性。将此模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够对企业信用状况评估提供支持,有利于企业自身和商业银行据此制定信用政策和贷款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