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对中学生小团体进行监管这一问题国内外教育界早已有所研究,但不够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教育界也逐渐认识到了研究它的重要性,因此对学生小团体的研究就多了起来。但目前的研究重理论缺乏指导实际工作的实用措施。加之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把学生小团体现象简单地认为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甚至是“小帮派主义”,因而忽视了对中学生小团体的关注和正确的监管,造成了一些严重后果,甚至出现了一些暴力事件。所以研究这一课题找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变得日益迫切。中学生小团体是真实存在的,在校园和班级中普遍存在。学生小团体是每位学生成长路上的伴侣,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定在某个或几个学生团体中活动。小团体的形成是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的需求自然形成的。每位学生在生长过程中,很多时候受到团体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影响。只要学生在这个团体内部受其影响是避免不了的。那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地监管学生小团体,发挥其正面影响,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哲学的理论,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班集体的小团体进行了研究。对于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小团体的内容、特征部分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来完成;对于班级中学生小团体的成因、性质与转化过程部分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以我所在的乌海市第十二中学为例,在近300名学生中,结合乌海地区教育情况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做了相关调查与统计。对于学生小团体的几个典型案例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结论有:第一对于情感类型的学生小团体教育工作者应采用活动渗透法,可以让几个情感型小团体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慢慢打破其团体间的隔阂,扩大团体成员的交往圈,慢慢达到转化目的,采用活动渗透法转化效果比较明显。第二对同病相怜型学生团体,采用以家长为切入点,通过家校合作的方法,多给孩子关爱和鼓励,帮助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班级环境的方法,是孩子无论从家庭和学校都能感觉到温暖,是孩子们被冷落的心找到归属感,而达到想转化的目标。第三是对于破坏型小团体开始使用了“冷暴力”的方法,结合学校政教处采用了制造团体内部矛盾的方法对瓦解了一个小团体,但对于以后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种采用“冷暴力”的方法可以说以失败告终。之后总结以前转化过程中的经验改变方法采用了信任加重用的方法,擒贼先擒王,先把团体中的核心人物俘虏,并为我所用,用核心人物的改变以点带面影响其他成员,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心比心的与他们平等沟通。在班集体中放大他们的优点,他们中的一员只要对同学、对集体做出一点帮助就趁热打铁当众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尽量消除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敌意和排斥,使他们一点一滴的慢慢融入班集体中,达到转化破坏型团体的目的。学生小团体的存在是客观的,教育工作者绝不能大意麻痹,漠视他们的存在。学生小团体的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成长的一种小环境,是孩子们心里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瓦解班级中的每个小团体。正确对待的方法是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不同类别的学生团体采取不同的转化方法。改变我们的心态,不是以打压为主而是以引导为主是每个学生团体都能发挥团队积极地一面,是消极的一面压到最低点。而对于对班级管理有积极的学生团体,主要采用有意识的对其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使团体内部的凝聚力与班级管理接轨。对于消极型小团体,多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心里要求提供相应的帮助,慢慢转化学生团体消极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