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如今,英语不再是专属于英、美等本族语者的语言,而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使用者用来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此外,中国大国地位的崛起,使得我国不断强调提升“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以英美文化为主导的英语教学不断受到质疑,而更加包容、开放的文化教学模式被相继提出。由于教材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教材中文化内容配置的合理性值得我们深思。本研究从全球英语视角出发,以大学英语专业教材为例,对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输入进行了综合分析,目的在于探究其是否能适应新时期下英语角色的转变,是否符合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以及是否能满足教材使用者的文化需求。 本研究以Kachru的“同心圆”理论、文秋芳的“双层英语”假设为研究出发点,以 Kirkpatrick和文秋芳提出的两个英语教学模式为本文文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以Cortazzi、Jin和Matsuda、Friedrich对文化的划分为本文语篇分类的标准。本次研究中,《大纲》为2010年修订版大纲;四套《高级英语》教材分别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调查对象为三峡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77名,英语专业老师12名。 研究结果如下: 一、《大纲》虽突出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但仍有不足之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仍以英美文化为主体,这不仅与《大纲》本身“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的要求相矛盾,同时也忽视了全球英语背景下,英语教学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其次,在教学要求中,虽其强调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未突出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不符合我国当前的文化战略目标。 二、教材中的文化输入不平衡。首先,课文的作者(90.8%)基本都来自英国和美国,介绍英美文化的篇章(58.9%)超过半数,而其他内圈文化(0.5%)、外圈文化(1%),扩展圈文化(11.4%)较少被提及。其次,中国文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仅占3%。第三,文化对比和共同文化较少,分别占3.5%和5.9%。但2010年以后出版的两套教材在文化输入上较之前两套有所提高,英美文化比重下降,且添加了中国文化内容。 三、在教材使用者方面,多数使用者(82%)表示对现有的文化内容不够满意,并有更多的文化需求。一方面,80.9%的使用者认为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另一方面,85.4%的使用者认为教材应包含内圈文化、外圈文化及扩展圈文化。 基于理论及研究结果,笔者从全球英语视角出发,为教材编写提出以下建议:(1)消除英美文化“特权”,减少英美文化输入;(2)突出中国文化内容,介绍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价值标准,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3)增加多元文化、文化对比,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4)增加全球共同文化,使学生了解英语的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