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演变兼有社会性与自然性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带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迁与政治实践之间具有互动联系,因此历朝历代实际上都非常重视地方社会风气的发展,希望能够移风易俗、改革教化,保持政权的稳定。文章主要探讨了江淮地区自西汉至隋以来社会风气的演变轨迹及原因。自西汉至隋,江淮地区社会风气的演变经历了由“轻死易发,文辞失巧而少信”到“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的转变,因江淮地区在淮河与长江交接位置,在大一统时代远离了政治核心区域,而在南北分裂时代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历史时期该地区社会风气的演进原因是多重的。第一章对江淮地区社会风气自西汉至隋的变化轨迹进行描述,并根据轨迹对其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和概括,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汉到东汉前期,由西汉“轻死易发”之风,逐渐呈现“六合同风”的面貌;第二阶段:东汉中后期开始至隋统一前,社会风气整体上“俗尚气力而多勇悍,其人习战争而贵诈伪”;第三阶段:隋平陈以后,江淮地区社会日益繁荣,社会风气呈现“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的面貌。第二章对西汉至东汉前期江淮地区社会风气变迁过程进行探究,认为东汉前期因为地方官员改良生产与移风易俗举措的实行,加之全社会“崇儒尚学”的风尚,社会风气较之西汉时的“轻死易发”,有所改善,与其他地区趋同。第三章对东汉中后期至六朝社会风气变迁进行探究,认为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江淮地区盗匪四起。此后,伴随着地方割据局面的加剧,江淮地区的军事地位愈发重要。六朝以来,军事形势的多变、北人南迁引起的流民问题和豪族纠纷、山越蛮族等非汉民族与汉人的冲突对尚武剽悍之风的长期维持有着重要影响,而百姓“重淫祀”的现象,从民间层面成为了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这一阶段社会风气日益剽悍,江淮地区自上而下尚武之风有增无减。第四章通过对隋统一以后社会风气的变迁进行探究,认为隋朝江淮地区社会风气“渐率于礼”的重要原因在于政教互动的影响、厉俗敦风措施的实行、儒学的发展以及大运河的开凿,以致隋末民变中江淮地区势力微弱,无法与前代相提并论,并以来护儿家族的例子进行分析社会风气之成效。根据江淮地区社会风气的演变情况,总结了江淮地区社会风气发展的四个特征:一为社会风气的发展与政治活动联系紧密;二为地方社会风气的发展也存在差异性;三为经济发展对社会风气的演变具有促进作用;四为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交流互动会促使社会风气的逐渐融合。社会风气与政治实践的互动联系表现在江淮地区尤为明显,政局的变动、军事格局的变化、政策诏令的颁布以及地方官员推行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其结果都会在地区社会风气上予以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活动也会影响地区社会风气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不同政权对于江淮地区发展定位的不同,促使其社会风气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统一的社会中,朝廷需要保证江淮地区的稳定,将其纳入统治的核心区域,因此发展生产、推行教化、移风易俗等措施得到了很好的施行,社会风气渐趋于礼;伴随着政局的分裂,江淮地区因江淮之险需要其强化武力以适应对峙局势的需求。而社会的经济发展、江淮地区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和传统民间信仰的特色为江淮社会风气的发展增添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