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毒介导Pannexin-1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构建大鼠脊髓损伤(SCI)动物模型并观察SCI后Pannexin-1(Panx-1)的表达变化;2.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原代培养、鉴定并构建大鼠脊髓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3.构建慢病毒介导的过表达载体LV5-Panx-1和干扰载体sh-Panx-1并体外转染大鼠脊髓神经细胞;4.研究调控Panx-1的表达对大鼠脊髓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5.体外研究Panx-1加重大鼠SCI的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NYU Impactor-Ⅲ打击器构建大鼠SCI模型(Allen’s模型),通过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anx-1的表达情况。2.取孕15天SD大鼠胚胎,分离脊髓组织并采用改良的胰酶消化联合机械分离法进行脊髓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采用免疫荧光三标染色(Neu N/βtubulin-Ⅲ/Hoechst33258)鉴定脊髓神经细胞;采用双氧水(H2O2)干预构建大鼠脊髓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3.构建慢病毒介导的Panx-1过表达载体(LV5-Panx-1)和干扰载体(sh-Panx-1);有限稀释法检测慢病毒滴度;以上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大鼠脊髓神经细胞,观察荧光表达情况判定适宜的感染复数(MOI);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大鼠脊髓神经细胞Panx-1蛋白的表达变化。4.按不同处理因素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单纯损伤组(Vehicle组)、空质粒转染组LV-con组(LV5-con组、sh-con组)、LV5-Panx-1转染组(LV5-Panx-1组)和sh-Panx-1转染组(sh-Panx-1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观察各组细胞活性;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βtubulin-Ⅲ/Hoechst33258)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5.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以上各组细胞内Ca2+浓度;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各组细胞Bcl-2、Bax、Caspase-3、PARP-1的mRNA和Bcl-2、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1蛋白表达情况;探讨体外Panx-1加重大鼠脊髓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采用NYU Impactor-Ⅲ打击器成功建立大鼠SCI模型(Allen’s模型),BBB评分显示大鼠SCI后评分逐渐回升,但损伤后2 d评分明显下降;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可见,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大鼠SCI后Panx-1的表达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多,并在SCI后2 d达到峰值;且Panx-1蛋白表达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在SCI后1 d、2 d、3 d、5 d呈显著的负相关。2.取孕15天大鼠胚胎采用改良的胰酶消化联合机械分离法分离培养脊髓原代神经细胞,胎鼠脊髓较易剥离,神经细胞体外存活能力较强;保持全程低温操作,严格控制胰酶浓度及消化时间,轻柔吹打前加入适量DNA酶和MgCl2以防细胞聚集成团,采用无血清NPC培养基培养可有效提高脊髓原代神经细胞的纯度和产量,保持细胞良好的状态;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特异的Neu N及βtubulin-Ⅲ染色,符合脊髓神经细胞的特征,经鉴定脊髓神经细胞纯度为90%;采用H2O2干预大鼠脊髓原代神经细胞建立大鼠脊髓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CCK-8确定适宜的H2O2干预浓度为700μM,时间为3 h。3.成功构建LV5-Panx-1和sh-Panx-1并测定重组慢病毒滴度;将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大鼠脊髓神经细胞,观察荧光染色确定适宜的MOI均为50;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Panx-1蛋白的表达证明转染后大鼠脊髓神经细胞能够持续高水平表达Panx-1蛋白或使其沉默。4.观察NC组、Vehicle组、LV-con组、LV5-Panx-1组和sh-Panx-1组细胞可见LV5-Panx-1组细胞肿胀、皱缩、漂浮、死亡较sh-Panx-1组明显增多,单纯损伤组、LV-con程度居中;CCK-8检测细胞活性可见sh-Panx-1组较LV-con组、Vehicle组、LV5-Panx-1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可见在24 h、48 h、72 h LV5-Panx-1组较LV-con组、Vehicle组、NC组凋亡和死亡细胞均明显增多,而sh-Panx-1组较LV-con组、Vehicle组、NC组凋亡和死亡细胞均明显减少;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内Ca2+情况可见在24 h、48 h、72 h LV5-Panx-1组较LV-con组、Vehicle组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升高,而sh-Panx-1组较LV-con组、Vehicle组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降低;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可见在24 h、48 h、72 h LV5-Panx-1组较Vehicle组、LV-con组表达Bax、Caspase-3明显增多,表达Bcl-2、PARP-1明显减少,而sh-Panx-1组较Vehicle组、LV-con组表达Bax、Caspase-3明显减少,表达Bcl-2、PARP-1明显增多;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可见在24 h、48 h、72 h LV5-Panx-1组较Vehicle组、LV-con组表达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1蛋白明显增多,表达Bcl-2蛋白明显减少,而sh-Panx-1组较NC组、Vehicle组、LV-con组表达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1蛋白明显减少,表达Bcl-2蛋白明显增多;以上指标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基本一致,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或降低,约48 h达到峰值或谷值。结论1.NYU Impactor-Ⅲ打击器建立大鼠SCI模型(Allen’s模型)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可对大鼠进行可控性、可重复性、标准的脊髓撞击;大鼠SCI后Panx-1表达变化与BBB评分呈显著负相关。2.采用改良的胰酶消化联合机械分离法分离培养大鼠脊髓原代神经细胞,细胞产量高、活性好、纯度高达90%;采用H2O2构建大鼠脊髓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可靠性高,重复性好。3.成功构建慢病毒介导的LV5-Panx-1、sh-Panx-1,并将其成功转染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实现其稳定高效表达。4.体外上调Panx-1表达可加重大鼠脊髓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细胞活性,促进脊髓神经细胞凋亡;而沉默Panx-1的表达可明显改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恢复细胞活性,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5.Panx-1作为膜半通道可能通过加快细胞外Ca2+内流、内质网Ca2+释放,导致细胞内Ca2+超载,引发内质网应激(ERS),通过内质网途径促进脊髓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加重SCI的继发性损伤。
其他文献
颅面畸形至少占所有先天性缺陷的三分之一,其中许多异常被归类为颅神经嵴相关疾病。这些颅神经嵴相关疾病被认为与颅神经嵴细胞的形成、分布、增殖、分化以及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颅神经嵴细胞衍生组织的发育模式及其与颌面其他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是颌面发育的研究重点。已知BMP和FGF通路是调控器官发育的关键信号,在颌面器官发育中具有重要功能。在本研究第一部分中,利用Wnt1-Cre;Bmp4fl/
胰腺癌和结直肠癌都是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胰腺癌因其发生隐匿,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失去手术的机会只能采取化疗等手段来延缓病情,延长生存期。相对于胰腺癌,结直肠癌可通过肠镜等方法进行早期筛查,然而由于肠镜的普及率较低,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转移,因此也需要化疗来控制病情、配合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接受化疗的患者在治疗初期通常病情会有好转,但是在后续治疗中因
镁离子(Mg2+)是哺乳动物细胞内含量仅次于钾离子的阳离子,是含量最多的二价阳离子,大量研究证实Mg2+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如血管平滑肌紧张性、内皮细胞功能、心肌兴奋性和核酸合成,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由于人体内的Mg2+的跨膜转运的具体机制尚不明了,因此这些疾病中Mg2+相关的致病机制与相应的治疗靶点有待进
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大约有90%的癌症患者死亡是肿瘤转移所致。肝脏是肿瘤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之一。转移性肝癌(肿瘤肝转移)发病率逐年上升,起病隐匿,且预后不良。因此深入研究转移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潜在的防治靶点,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有重要意义。性别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治疗反应性及预后的关键因素。对大多数非性别特异性肿瘤而言,男性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要高于女性患
目的:1、体内、外研究TLR4、RIAM是否参与糖脂毒性介导的骨代谢损害;2、探讨TLR4表达水平对糖脂毒性成骨细胞分化及RIAM水平的影响;3、分析TLR4是否通过调控RIAM-NF-κB核转位介导糖脂毒性成骨细胞分化障碍。方法:1、选用SPF级SD大鼠及构建TLR4基因敲除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诱导,联合小剂量STZ造模T2DM,并继续高糖高脂干预16w后,动物水平观察T2DM及TLR4敲除对
研究目的:探讨DEPTOR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中的意义。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5.10.01-2017.06.30间住院的22例初诊MM患者临床资料及骨髓标本,同时进行随访(截止时间2019年01月);通过CD138磁珠分选出骨髓液原代MM浆细胞(PCs);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活检标本的骨髓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分选PCs及MM细胞株
目的: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运动干预策略是各个国家高血压指南中非药物疗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Irisin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肌肉因子,介导了骨骼肌对机体稳态的多种调节作用。Irisin能否在高血压长期调节过程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irisin长期作用是否影响血压的调控及肾脏的尿钠排泄。方法:1、使用8-12周龄C57BL/6野生型(WT)小鼠、irisin敲除小鼠,建立高血压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重要临床特征是肺动脉(pulmonary arteries,PAs)压力持续增高和重塑,主要由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胞浆内不断升高的游离Ca2+浓度(intracellular free calcium concentration,[Ca2+]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直接从临床标本中扩增人肠道病毒部分VP1区基因及完整VP1区基因的方法,结合该方法分析福建省手足口病其它肠道病毒(非EV71及非CVA16的肠道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谱转变的分子机制等;并研究CVA10的致病机制及与EV71的差异性致重症机制。方法建立直接从临床标本中扩增人肠道病毒部分VP1区基因及完整VP1区基因的巣式PCR方法:(1)巣式PCR方法的构建:包括病毒RNA
目的:本研究采用STZ(streptozotocin,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作为动物实验模型观察VitD(vitamin D,维生素D)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左心室心肌组织Pin1(prolyl isomerase1,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Ampkα2(adenosine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2,AMP依赖的蛋白激酶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