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半农(1891—1934)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通过诗歌翻译来表明自身的政治与文学立场,触发了中国翻译和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其诗歌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创作上,对诗歌翻译的研究较少,且大多为共时研究,即使有历时研究,也只是试图理清刘半农诗歌翻译的阶段性特征,对阶段特征之间的逻辑关联甚少提及。因此,以往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历时研究对于理清刘半农诗歌翻译的演进过程及创作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便于研究其对翻译的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从以历时为主、共时为辅的视角,采用对比分析、个案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刘半农诗歌翻译进行探讨。首先,从历时的视角对其诗歌翻译进行梳理,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演进特征,并理清各个特征之间的逻辑关联。其特征包括主题上由爱国情怀到人文关怀,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转变。翻译技术层面也从归化变为异化,从改译、释译转向直译。诗歌体式也从以韵律为特征的文言文传统体式演化成无韵白话文的散文体。逻辑关系上,其演变的特征是相互依赖、彼此砥砺。并在此过程中,滋生出了新的诗体,即散文诗。其次,从历时与共时的双视角探讨刘半农诗歌翻译演进的原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刘半农自身的民间情怀及批判性思维共同推动了其演变。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以及其他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倡导为刘半农的诗歌翻译提供了便利。而刘半农对民间的热爱使得他的译诗在主题和语言风格上都走向了大众化。作为文学革命的一员,刘半农的思想并不激进,始终对革命保持着批判性的态度,使得诗歌翻译的演进呈现出渐进的特点。最后,从翻译学和文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刘半农诗歌翻译对现代翻译及文学的启发。刘半农诗歌翻译逐渐远离了晚清以来改译、译述的风气,主要采用了归化和直译的翻译策略,更加注重诗歌的文学性本身,将诗歌翻译成白话散文诗,对传统的诗歌翻译规范提出了挑战,中国的翻译与文学开始走向现代性。刘半农等人在诗歌翻译题材上的多样性与创作技法的借鉴则为新文学的建设带来了启发,中国文学开始与世界文学深度融合,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因子日益活跃。本文研究启示如下:第一,刘半农诗歌翻译演进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语体、诗体与翻译策略上的协调不仅促进了彼此的完善,也有利于加速新文学的构建。第二,刘半农的批判性思维使得诗歌翻译的演进具有渐进性,使得新文学所需要素得以逐步完善,新文学的建设具有了稳健的根基。第三,刘半农诗歌翻译的演进不仅具有技术层面的启发,更具有文化层面的意义。不仅翻译开始走向现代性,中国文学开始与世界文学接轨,翻译与文学中的现代性因子也将有利于国人思想摆脱传统的束缚,从思想上迈向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