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硕士论文选择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作为其研究对象,选取该作品的三本英译本进行译名研究,即名词翻译的研究。由于不同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自身特点,因此,每个作品都有自身独特的研究价值。基于此,论文在第一章节就主要分析了《聊斋志异》的自身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与后面将讨论的名词翻译的困难性息息相关的。第二章节的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回顾了聊斋志异的研究情况以及译名研究的进展情况。在第三章节关于译名的内容中,本文由时间发展顺序着重介绍了译名的背景信息,并突出本文译名研究与以往译名研究的不同之处以强调此篇论文的独创性。本文选择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它们有同样的特点,就是有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化负载性。由于历史上对译名研究有不同的内容和范畴,为了避免误导,作者对本文所涉及的译名研究进行了定义的限定,将其限定为名词翻译研究,从而框定了研究的方向。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从文化差异、时空隔阂等方面分析讨论了《聊斋志异》的名词翻译具有的困难与挑战,从而更突显对译者智慧与努力的敬仰与赞赏。《聊斋志异》的名词翻译中存在两语之间的巨大差异问题和复杂情况,为了攻克看似不可以的重重难题,翟理斯、杨宪益以及闵福德三位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巧妙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而这些翻译策略对将来的译者们来说是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论文的第四章节结合实例主要分析并简单评价了七种在《聊斋志异》的名词翻译中应用较为频繁的策略,第四章节所举例子中易进行相互比较,但目的并非评价出译著好坏和策略的优劣,而是意在展示翻译策略的多样性和互补性。虽然译者的翻译策略从不同角度看可能存在不足,但它们却是译者在不同的考虑之下完整呈现译著的有功之臣,而翻译策略的迥异也反应出不同译者的不同背景,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也形成翻译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作者认为,哪怕存在不足和缺憾,任何前人的译著都是后来人译出更好作品的基石,因此本篇文章并不批判任何一个译本或支持某个译者的风格,而是客观呈现不同译者的不同处理策略,来展示翻译方法的多彩和绚烂,以及翻译事业的进步,并用这些策略来作为现今翻译工作者参考与学习的资源,供大家在遇到类似困难时作为借鉴.不论完美与否,文中选取的三本译本都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学上发挥重要作用,它们的存在是意义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