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中药用药特点及临床组方规律,总结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核心方药,并探究该核心方药加减应用于中药热敷熨疗法在产后子宫复旧中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疗效显著的可用于热敷熨疗法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的中药方剂,为临床医家辨证防治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提供临床经验,同时为临床科室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提供新的选药思路和试验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搜集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国基础知识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与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中药治疗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30日。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和全文整理出有效方剂并形成标准化中药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总结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各味中药的频数、性、味、归经、剂量及作用类别特征,再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两种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其组方规律,总结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核心中药。数据挖掘采用R studio 1.4.1103和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2.临床试验研究:将数据挖掘总结出的核心方药加减应用于中药热敷熨疗法,观察符合纳排标准的剖宫产产妇7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产妇产后施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热敷熨治疗,药物选择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益母草和艾叶,于术后第2天开始,1次/天,持续4天。试验期间观察两组产妇在治疗前后子宫底高度、产后恶露量、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宫缩痛评分方面的变化及差异。数据统计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用药规律(1)频数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803首有效方剂,涉及249味中药。频数分析得出使用频率较高的前6味中药分别是当归(679次,8.71%)、川芎(586次,7.51%)、益母草(554 次,7.10%)、桃仁(509 次,6.53%)、炮姜(318 次,4.08%)和炙甘草(310次,3.97%);大部分中药为温性(3420次),其次为平性(2311次)和寒性(1865次);所用中药大部分味甘(4468次),其次味苦(3912次)和味辛(3097次);主要入肝经(5765次)和脾经(3558次)。249味中药的使用功效涉及19类,其中补虚药占比最大(34.43%,2685次),其次为活血化瘀药(29.98%,2338次),此外,占比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止血药(12.85%,1002次)和清热药(9.26%,722 次)。(2)聚类分析结果: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聚类,聚类C1由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蒲黄、五灵脂、益母草、川牛膝9味中药组成,聚类C2由蒲公英、败酱草、茜草、马齿苋、山楂、枳壳6味中药组成,聚类C3由红花、香附、赤芍、延胡索、牛膝、鸡血藤和肉桂组成,聚类C4由中药阿胶、艾叶、黄芪、党参、白术、柴胡、三七组成,聚类C5由甘草、茯苓2味中药组成,聚类C6由牡丹皮、地榆、续断、杜仲、白芍、熟地黄、地黄、山药和干姜组成,除C5之外,其他聚类对临床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中药组方治疗均具有指导意义。(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对803首方药中的249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78条支持度大于0.2、置信度大于0.8和提升度大于1的关联规则。规则{川芎}=>{当归}和{当归}=>{川芎}的支持度最高,为0.72。规则{当归,川芎,益母草,炮姜}=>{桃仁}的提升度最高,为1.52。有8条关联规则的置信度达到了 1,组成这8条规则的中药为川芎,益母草,桃仁,炮姜,当归,黄芪和炙甘草。其中当归、川芎、益母草、桃仁、炮姜和炙甘草6味中药处于所有关联规则的中心位置,关联程度高。综合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发现中药当归、川芎、益母草、桃仁、炮姜和炙甘草不仅使用频率高、关联程度高,且在同一聚类C1中,说明这6味中药是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核心方药。2.临床试验研究(1)子宫底下降高度: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产后第2~5天的子宫底下降高度(cm)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X±S),试验组产后第2天宫底下降高度为1.32±1.05,对照组为0.72±0.88,试验组产后第3天宫底下降高度为1.48±0.41,对照组为1.05±0.60,试验组产后第4天宫底下降高度为1.60±0.39,对照组为0.79±0.49,试验组产后第5天宫底下降高度为1.33±0.36,对照组为0.82±0.38。两组产妇产后不同时间点测量的宫底高度值以广义估计方程(GEE)进行比较,产后第2天试验组宫底高度比对照组低0.24cm,P=0.56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第3天宫底高度比对照组低0.838cm,P=0.02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第4天宫底高度比对照组低1.271cm,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第5天宫底高度比对照组低2.08cm,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第5天宫底高度比对照组低2.72cm,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宫缩痛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产后宫缩痛模拟视觉评分(VAS)在镇痛泵拔除前分别为4.18±1.70和4.45±2.19(X±s),P=0.569>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镇痛泵拔除后的宫缩痛模拟视觉评分分别为2.25±1.83和2.37±1.88(X+S),P=0.785>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恶露:试验组和对照组产后第2天的恶露量(ml)分别为65.84±6.16和66.56±6.422(X±S);产后第3天的恶露量分别为28.16±4.68和35.11±4.33;产后第4天的恶露量分别为12.05±1.944和14.61±1.751;产后第5天的恶露量分别为9.68±1.587和10.11±1.319。试验组和对照组产妇产后第2-5天恶露量相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产后血性恶露持续天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试验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h)为68.46±17.54,对照组为77.12±17.8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中药治疗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和清热药。中药当归、川芎、桃仁、益母草、炮姜、炙甘草使用频率高,且彼此强关联,是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核心中药。2.中药当归、川芎、益母草、桃仁、炮姜和艾叶热敷熨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腹部,可以促进产后子宫底的下降、促进胃肠功能蠕动而缩短术后首次排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