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新生——对木材料雕塑的理解与分析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as_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材料的研究不仅仅是现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话题,也为以后木材料雕塑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课题以探讨木材料雕塑的“新生”问题为核心,并用丰富的当代木材料雕塑作品作为主要研究素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讨论。在现当代木材料雕塑作品中,木材料已经不单单作为一种载物载形的媒介,更是作品在形体、空间、场域、观者等多方面综合性的表达。其中就出现了木材料雕塑中的新生力量。
  当把木材料置于传统语境中,它的属性和功能主要变成连接工具和沟通方式,木材料成为造型和创作者的桥梁,创作者借助木材料表现造型本身。很显然,木材料只是给创作者提供了一些想象的可能性和造型的扩展性——木材料与造型的“私语”。因为木材料的本体性被遮蔽,当它走进当代语境的时候会常常出现“失语”的现象。木材料在当代语境下,充分体现着木材料的本体性在作品中的主体作用,创作者开始渐渐放下自我的身段,尝试让木材料自己表达,甚至创作者的语言都交由木材料去陈述。故而,创作者在处理木材料时,十分注重材料本体性和物性———自然属性、物理性、社会性、文化性。
  雕塑是一种既具视觉性又具身体性的艺术形式,所以当木材料被用于雕塑艺术时,就会显露出一些独特性。它的创作方式曾有多次发展,主要有三种,其一,木材料作为媒介完全转译成它物;其二,木材料的自然形被直接利用或简单塑造;其三,对木材料自身属性的体现以及木材料其他质材的综合运用。前两者所创作的作品在观念上仍然局限于木材料的物理属性,囿于主客二元论中。然而,后者就强调雕塑的过程,避免陷于结果至上的论调中,注重思考的余味和观念。把木材料放进中国文化中,木材料的物性就会大大拓展,它不但具有指物,而且具有指我,从而形成物我相融,物我两忘。这种交融,不但是哲学的很好归宿,更是开拓了创作者和木材料的道路。创作者的语言和木材料的语言绝不仅是一种对话,而是作品的整体,无论是偏向于雕塑的过程还是雕塑的结果呈现,都会有一定缺失。总而言之,表现木材料的物性,并不是在抹灭创作者的作用,而是把木材料创作从主客对立中解缚出来,以增加木材料创作的自由度和广度。
其他文献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语境中,有关“中西融合”的讨论,大多立足于对外部世界冲击的回应来讨论东西美术的融合,而版画作为西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在讨论中被忽视。而今日看来,铜版、石版画因在图像复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多的是以技术层面引入中国。特别是石印版画技术,在传教士和商人的引介下被广泛用于印刷与新式传媒业。以商业画报形式存在的晚清“画报版画”,由于长期依赖商业环境,因此发展模式有别于欧洲。
学位
毛焰在当代肖像绘画艺术家中风格明显与众不同,作品传达出很强烈的个人的面貌。毛焰自幼学习画画并于九十年代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到南京艺术学院当美术教师。毛焰受学院中严谨的绘画技法训练与古典大师对于绘画的敬畏之心所影响,在新科技、新媒体等多种创作方式、多类艺术形式的环境中,毅然执着于传统肖像绘画领域的创作,毛焰的坚持对我有所触动。在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毛焰在写实主义绘画领域里进行着自己的探险,而
学位
本文以广西的“南方梦想——南方的风景10年”大型写生活动为背景,研究艺术家们在同一风景下写生创作作品的风格差异性,并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同景异构”。以阳朔的景点为例,针对造成艺术家作品的艺术语言呈现的差异性,通过对艺术家主体审美修养、性格差异、成长和艺术经历以及风景客体的本质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挖掘。通过论证得出,风景油画创作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以及艺术家创作出的风景油画与山水文化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关
学位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陶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 
学位
高男高音是男性歌唱声部中的一个特殊声部,演唱音域超出常规的男高音,音色上具有独特的色彩,演唱技巧上也比较特殊。近年来,高男高音在中国声乐舞台艺术实践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深受声乐爱好者的喜爱。高男高音声部逐渐引起了声乐演唱者和专业教育者的重视。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当今中外高男高音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梳理了高男高音声部的历史、高男高音声部的特点以及
学位
本文以卡普罗偶发艺术的“观众”为研究对象,关注于观众在偶发艺术实践中所处的具体情境。试图在偶发艺术的特殊剧场形态中,对观众的身份与行为类型、经验生成与反馈、以及在作品完整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并与现代艺术其他不同的“观众——作品”结构关系作以对比,进而得出结论:20世纪现代艺术的观众身份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其总体趋势为将观众从被动的旁观者塑造为主动的参与者,使观众的行为与经验成为作品本体的一部
学位
作为现代性体验的“震惊”体验最初产生于19世纪工业城市的发展以及随之而出现的大众生活,拥挤嘈杂的公共空间与最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人类生存状态与感知模式,使得传统经验结构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作为审美体验的“震惊”是对作为社会体验的“震惊”的反映,同时,前者内在于后者。本文论及三种“震惊”:1,作为现代生活体验的震惊感;2,马格利特作品中的震惊因素;3,波丘尼作品中的震惊因素。后两种震惊均属于作为现
学位
许伯建为20世纪重庆诗人、书法家。由于地域、身份等因素的局限,当代书法家或书法理论家们没有对他给予应有的关注。所谓“低音”即容易被忽略、看似不重要或边缘化的人或事。本文将重新对“兰亭论辨”进行考察,以期发掘出这件事情更复杂的细节和对文人学者们、尤其像许伯建这样比较边缘化的文人带来的影响。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个部分通过考察在“兰亭论辨”中部分学者不太为人所知的活动或想法,探讨
学位
冰逸是当代中国横跨多个专业领域的艺术家,她的突出贡献在于其水墨语言所承载的完整世界观,以及在艺术项目中思想驱动下的跨界和创造力。她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98年圣橡山大学纯艺术、艺术史双学位,2001年获耶鲁大学艺术学硕士,2007耶鲁大学艺术学博士毕业后,式进军艺术领域。经过严格的现代艺术理论训练的冰逸,在水墨这种传统媒材的探索中,不仅借助拥有强大自然力的场域进行绘画,还延续了东方文人的情怀
学位
论文采用文献调查与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使用土质材料进行绘画创作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梳理,从而探究土质材料在绘画创作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及情感价值。首先从土质材料入画的历史中梳理该边缘材料的已知使用方法,通过对该材料特性的梳理中得到该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较的独特特征。进而根据现当代艺术中使用土进行创作的代表艺术家朱进、张国龙、浅井裕介等在处理材料时的不同选择梳理土质材料为其各自的艺术创作所带来的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