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同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需条件。而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使其永续利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足迹法作为测度可持续发展性的静态量化分析方法,以其操作简单、容易理解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本文在综述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研发适于评估森林资源生态足迹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甘肃省2003-2008年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和人均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得出该省各年的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赤字程度,分析了该省2003-2008年的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指数变化态势。与此同时,引入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甘肃省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指数下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传统生态足迹法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森林资源生态足迹的研究对象,以森林的三大效益为依据,确定了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的三大消费账户:生物资源账户,化石能源帐户,森林旅游帐户。其中生物资源账户包含林木产品和林副产品;化石能源帐户的消费项取研究区域当年的主要化石能源;森林旅游帐户主要考虑旅游行为对森林的直接消费,涉及住宿和游览两项。2.对于计算省级尺度的生态足迹,其产量因子取全球统一值会具有误导性。为尽可能使计算结果接近实际生态足迹,因此在国家年均生产力水平上重新计算了甘肃省2003-2008年的林地产量因子,依次为:0.29、0.24、0.22、0.21、0.21、0.20。3.甘肃省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赤字动态变化原因是:(1)2003-2008年甘肃省人口变化不大,年均增长率为0.19%。人们对森林资源消费水平的增高导致生态足迹需求量加大,直接造成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赤字从2003年的-163.68m2/cap升高到2008年的582.41m2/cap。(2)甘肃省林地生产力水平逐年下降,导致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促使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增大,赤字程度加重。4.甘肃省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指数下降的首要因素是煤和天然气人均消费水平的逐年升高,造成CO2排放量的增大,对吸收CO2林地的生态占用加重,其次是森林旅游人数和森林公园内床位数的上升、木材和中药材人均消费量的增大,导致对林地生态占用的增加,引起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指数从2003年的14.48%下降到2008年的-7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