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能源消费是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经济部门。生活能源消费主要涉及以家庭为主体的个体消费行为,能源政策对生活能源消费的调控作用存在特殊的作用机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习惯等存在差异,家庭能源消费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因此,研究家庭能源消费影响要素及其变化趋势对于实施差异化的能源政策,提升能源治理的区域协同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也为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做出积极尝试。本文以中国城市家庭能源消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量化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并对城市家庭能源消费趋势进行多情景预测,为优化区域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和制定节能减排措施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使用1998~2018年全国30个省份的城市家庭能源消费面板数据,研究关于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的四个科学问题。首先,能源价格影响城市家庭能源消费在不同区域的表现特征问题。探究能源价格影响家庭能源消费的作用关系,选择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对家庭能源消费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的弹性效应问题。利用联立结构方程模型测算其引致效应和回弹效应。再次,能源阶梯价格政策对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问题。评估能源阶梯价格政策对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采用断点回归模型考察能源阶梯价格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的变化趋势问题。应用线性与非线性技术预测未来中国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的演进趋势。本文从动态视角解读了中国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的区域演变特征,主要工作如下:(1)探究能源价格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从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两个视角,分别探讨了电价、气价对城市家庭电力消费及天然气消费的影响效应,为制定区域能源消费政策、提升跨区域家庭能源消费的政策协同提供了决策依据与实证支持。主要研究发现:1)考虑居民收入水平的区域差异性时,全国范围、东部和中部地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电价与城市家庭电力消费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西部地区则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电价与城市家庭电力消费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考虑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性时,全国范围内电价、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城市家庭电力消费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发展水平对西部地区的城市家庭电力消费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2)分析引致效应与回弹效应在城市家庭能源消费中的影响特征。从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效率两个方面出发,建立家庭电力消费量、电价、收入、电力效率以及教育程度、气温和降雨量等多因素联立结构方程模型。利用3SLS方法对联立方程组进行参数估计,以弹性分析测度了家庭电力消费量与电力效率的引致效应与回弹效应。主要研究发现:1)居民对电价变化较为敏感,电价上升会降低居民的电力消费量,对提升电力效率无显著影响,但提高电力效率有助于减少电力消费量。短期家庭收入上涨会促进电力消费,但是长期电力消费会减少。2)收入与教育程度正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环保意识越强,更倾向节约电力消费。3)考虑到我国电力、天然气均具有垄断性属性,通过居民消费来提高电力或天然气效率的可能性较小,政府应通过强制性政策来迫使电力和天然气生产商来提高用能效率。(3)评估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和阶梯气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主要研究发现:1)阶梯电价政策的实施对居民用电需求产生了显著影响,有利于居民节约用电。西部地区居民对电价敏感度较高,阶梯电价政策实施后会更加注意自身节能行为。东部地区收入相对较高,居民对电价的敏感度不高。2)阶梯气价政策的实施对居民用气需求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可能是天然气作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具有刚性需求的特点,而且现行居民阶梯用气价格幅度调整不大,因此对于居民用气需求的影响较小。此外,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减弱了价格因素对居民天然气消费的抑制作用,从而缺乏对节约资源行为的激励。(4)预测城市家庭电力消费与天然气消费的变化趋势。城市家庭能源消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基于对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识别,本文应用线性与非线性技术对城市家庭能源消费进行预测。主要研究发现:1)非线性预测技术在准确刻画城市家庭电力消费变化与天然气消费变化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东部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表现为城镇化发展水平,中部地区主要受到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比较大。2)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依然是制约城市家庭能源消费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将逐步体现到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量的变化上,这也是制定家庭能源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