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观念的现代合理性: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研究“主体的死亡”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共同呼声,无可置疑,现代哲学透视了近代“主体性”观念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对近代“主体性”观念的批判并非无所依据,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然而,对近代“主体性”观念的批判是否就能够让我们宣判“主体”的死刑?彻底抛弃“主体性”观念,是否就是最佳解决方案?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理论问题。对“主体”死亡的宣判,不单单是对近代“主体性”观念具体观点的否定,它关涉到一个根本的前提性问题,即“主体性”观念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这是先于“主体性”思想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如果我们将现代哲学家提出的批判性观点视为是对“主体性”观念本身的否定,恐怕会将问题简单化,也可能误导我们,使我们错过问题的关键。要对于“主体性”观念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作出严谨的回答,我们需要清楚界定“主体性”观念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现代“主体性”批判的真实意蕴。“主体”这一概念是指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使“主体”成为人的专属哲学概念的是笛卡尔,他将人从一般实体中提升出来,首次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然而,人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主体”?我们认为,“主体”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承载人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追求自由是“主体”的使命,人自称为“主体”,也就是在宣告,我要自由。与此相关,“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有属性,是使得“主体”得以成立的能力,“主体”既然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称载者,那么“主体性”便成为人实现价值追求的能力。基于对“主体”和“主体性”的理解,我们有理由认为,“主体性”思想是对于人的价值诉求实现路径的追问。换言之,研究“主体性”的目的,是找出一种方法,使人的自由价值追求切实地实现出来。考察哲学史,我们会发现,“主体性”思想的具体理论观点或许不同,但追求自由这一终极价值目标贯穿始终。在这一意义上,人的“主体”地位是不可,也不该消解的,“主体性”观念始终具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然而,为人类谋求自由和幸福的“主体性”观念何以成为现代哲学的众矢之的?深入考察现代哲学家的“主体性”批判,我们发现,他们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流露出难以割舍的“主体性”情怀,这与他们极为激烈的批判并不矛盾。现代哲学家的批判可谓有理有据,但他们批判针对的是近代主体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主体性”观念。换言之,被宣布死亡的,并不是“主体性”观念本身,或说全部,而是“主体性”的近代内涵,即“认知主体性”。“认知主体性”观念在近代由辉煌走向黄昏绝非偶然,是与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十分契合的。近代主体形而上学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它持有这样一条基本信念:“主体”自由的外在障碍是自然界,“主体”要获取自由就必须认识自然界进而掌控自然界。因此认识活动被视为“主体”获取自由的有效途径。由此,“主体”成为“认知主体”,“主体性”也相应地表现为“认知主体性”。按照主体形而上学的理论逻辑,要扩展“主体”的自由,就必须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也就是理性能力,“主体”控制自然的要求无休无止地提高,人的理性能力也被毫无止境地推崇,最终成为主宰一切、唯我独尊的力量,个体的人最终降格为与物相同的、理性实现自身的一个工具或环节。“主体性”观念的确立在否定宗教权威的意义上,扩展了人的自由,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背离了初衷,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主体的自由再一次失落了。按照这一思路,唯有与形而上学脱离关系,在一种全新的哲学根基之上,“主体性”观念才能获得合理的解读。一旦明了这一问题,我们再来审视现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消极的否定意义,反而是积极的建构意义。现代哲学所要消解的是主体性形而上学所理解的“认知主体性”,或说理性精神,而这一消解恰恰为“主体性”观念在现代的合理解读提供了契机。在主体形而上学批判的大潮中,走在最前列,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马克思。通过终结一切形而上学并开启现代实践哲学,马克思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重大变革。由马克思引发的西方哲学划时代变革对“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得益于现代实践哲学的创立,“主体性”观念获得了全新的根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主体性”观念在现代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视域,为濒临绝境的“主体性”观念带来了生机,也为我们从发展的视角探究“主体性”观念提供了可能。伴随着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以及现代实践哲学的开启,“主体性”观念获得了现代意蕴。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也就是人类解放的科学,而自由作为解放的最终目的和主题,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核。因其对人的现实命运的深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确立了实践活动较之理论认识活动的优先地位,这使得它必然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来看待“主体”,从人的生存实践能力角度看待“主体性”。实践活动不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机械的活动,从人文价值向度来看,实践活动是一种价值性活动,它包含了主体的价值评判、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因而“实践主体”,也就是“价值主体”,人的“生存本性”也就是“价值主体性”。“主体”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的自由的价值追求,因而“价值主体性”符合“主体性”观念的本意。本文着重探讨的是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探寻,贯穿马克思理论活动始终,这充分表明,“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与近代主体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马克思探究的“主体”不再是抽象的“认知主体”,而是现实的“价值主体”,人依靠理论认识活动来实现自由诉求的可能性已经被完全否定,生存实践活动才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切实可靠的途径,“生存本性”才是人的“价值主体性”。马克思将自由的实现奠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之上,体现出了巨大的现实感和历史感。因其凸显出的解放旨趣以及为人的自由开辟了现实的道路,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可以成为当代“主体性”观念的合理解读,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为“主体性”观念在当代的合理性提供了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