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IgA肾病(IgAN)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30%~50%。IgA肾病确诊后10~20年内,约30%~40%的患者进行性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防治IgA肾病,延缓其进入肾功能衰竭期是当前全球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研究证实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下降以及肾小球病变是IgA肾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不仅根据上述指标的损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亦通过它们的变化来判断治疗的疗效。目前对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gA肾病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治疗;而对于非显著性尿蛋白的IgA肾病患者多采用ACEI、抗凝等非特异性治疗。IgA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其中免疫因素在IgA肾病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上均有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既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成为IgA肾病治疗的新目标。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证实1,25(OH)2D3除了钙磷调节作用,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并被认为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运用到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中,但是国内外关于1,25(OH)2D3治疗IgA肾病的报道较少。本课题拟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研究来观察1,25(OH)2D3治疗IgA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并通过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趋势探讨1,25(OH)2D3对IgA肾病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1,25(OH)2D3(骨化三醇,商品名“罗盖全”)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并探讨其对IgA肾病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通过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IgA肾病,且尿蛋白在0.5~2.0g/24h,肌酐清除率(Ccr)≥60ml/min/1.73m2,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严重的心、肝、脑部疾病及肿瘤者成人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检测其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钙、T淋巴细胞亚群。将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ARB)组:厄贝沙坦150mg/d;骨化三醇(VD3)组:骨化三醇0.25μg/d;联合治疗组(ARB+VD3):厄贝沙坦150mg/d+骨化三醇0.25μg/d。各组15例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双嘧达莫150mg/d,血压高者酌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CB)类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12周。治疗结束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1.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血压、尿蛋白定量、血肌酐(Cr)、血钙、肾脏病理评分(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肾小管病变、肾间质病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尿蛋白变化,ARB组尿蛋白较基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6.75±115.95)vs (570.25±65.78)mg/24h,P<0.05]。ARB+VD3组尿蛋白较基线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0.88±140.34)vs (286.13±71.57)mg/24h,P<0.01]。治疗后联合组与V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均未出现高钙血症。4.治疗后,ARB+VD3组CD4+/CD8+比值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40)vs(1.25±0.50),P<0.05],ARB+VD3组与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化三醇联合ARB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IgA肾病患者尿蛋白,且副作用小,有望成为IgA肾病治疗的新尝试。2.骨化三醇联合ARB类药物治疗可降低CD4+/CD8+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