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瓠文化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属于有着悠久历史的活态文化传统。盘瓠神话传说与盘瓠信仰是盘瓠文化里面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对盘瓠族人来说,“信仰”是“神话传说”的内在理据,“神话传说”是“信仰”的外在表达,盘瓠信仰与盘瓠神话传说是一种近乎于一体两面的关系。本文采取神话传说与信仰崇拜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学术界关注和研究较少的绥宁苗族为中心,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盘瓠文化问题进行再探讨。目前所见关于盘瓠神话传说的历史记载始于汉代。通过对历史上流传的盘瓠神话记载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虽然各种版本之间在枝节上多少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故事主题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而且大多保留了早期神话版本所载的神犬与帝女婚配而生其族的情节。盘瓠传说在苗、瑶、畲等盘瓠后裔族群中也有不同形式的记述,如瑶族的文书和畲族的祖图等。就苗族而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盘瓠神话衍生的传说主要有“犬父神母”说和“犬取谷种”说两类。在盘瓠衍生传说与盘瓠信仰的问题上,苗、瑶、畲三族可以说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虽然三族之间联系和共性很多,但苗族也有不少独特之处是瑶、畲二族所不具备的。通过田野考察发现,绥宁部分苗族区域不仅在平日生活里仍有“敬犬”习俗,而且还会在特定节日举行“祭犬”仪式。“祭犬”作为一种“活态”的盘瓠信仰遗俗能够流传至今在整个苗族范围内来说都是十分罕见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绥宁苗族的“祭犬”习俗与盘瓠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首先,从传说内容来看,绥宁苗族的“敬犬”与“祭犬”习俗都主要是根源于“犬取谷种”的传说,属于比较常见的苗族盘瓠衍生传说类型;其次,从地域背景来看,绥宁地处广义的“大湘西”范围,在历史上就属于古代“五溪盘瓠蛮”主要生活居住地的一部分;最后,绥宁苗族“祭犬”习俗本身的诸多方面都与盘瓠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都在表明绥宁苗族的“祭犬”习俗属于古代盘瓠蛮族留存至今的盘瓠信仰遗俗。盘瓠信仰起源于远古时期一种常见的动物图腾崇拜。在后世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信仰盘瓠的族群大多会在图腾原型的基础上对盘瓠形象进行加工和重塑,本质上是在维护自己信仰对象即“盘瓠”的神圣性。在岑家梧先生两型盘瓠传说划分的背后,后世的盘瓠信仰其实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民族图腾崇拜——族源祖先崇拜”为主;另一种以“民族图腾崇拜——部族英雄崇拜”为主。从其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作为“原生性宗教”的盘瓠信仰是在后来才逐步演变成为多个族群共有的一种传统“民间信仰”。盘瓠信仰的“民间”性质主要体现在:“边缘性”、“蛮夷性”与“分散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民间信仰的盘瓠信仰,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没落之后开始逐渐复兴。但是,复兴之中的盘瓠信仰如同大多数民间信仰那样,在现代社会一直往下前行在“散”的路径之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宗教性逐渐减弱(信仰弱化)与民俗性慢慢增强(世俗化)。虽然在近十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中,盘瓠信仰也有幸能够在多个地区出现在不同形式的“非遗”项目之中,但结果其实是有得也有失的,而且实质上还是继续沿着“民俗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