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氯乙烯(PVC)由于其突出的综合性能而应用广泛,尤其在塑料业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PVC分子链中含有不稳定氯缺陷结构,在加工过程中缺陷结构易发生降解脱氯化氢(HCl),从而导致PVC的热稳定性极差,因此在PVC的加工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加入热稳定剂。传统的热稳定剂主要包括铅盐、金属皂及有机锡稳定剂,虽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效率,但毒性较大成本较高,逐渐被新型无毒稀土热稳定剂所取代。然而,单一的稀土热稳定剂由于前期热稳定性较差,着色较为严重,不能单独使用。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稀土热稳定剂与其他共稳定剂复合使用时的稳定效果,以期用稀土复合热稳定剂取代传统的重金属有毒热稳定剂。利用热稳定性能、拉伸性能及流变行为测试验证了硬脂酸镧(LaSt3)与Ca/Zn复合稳定剂及季戊四醇(PeE)之间的协同效果。实验发现,LaSt3和ZnSt2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且与Ca/Zn稳定剂之间的协同效应相当,均在8/2时协同效果达到最佳。同时,La/Ca/Zn复合稳定剂体系的热稳定时间远远超过La/Zn和Ca/Zn稳定剂的热稳定时间,与铅盐的热稳定效果相当。在低Ca/Zn比条件下,LaSt3的加入能明显提高体系的拉伸强度和降低体系的动态储能模量;而在高Ca/Zn比条件下,LaSt3的加入对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动态储能模量影响均不显著。此外,通过刚果红实验和流变测试证实了LaSt3和季戊四醇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且在La/PeE比为8/2时协同效应最强。单独的季戊四醇热稳定效果极差,加入LaSt3能明显提高季戊四醇的热稳定时间。然而,由于LaSt3和季戊四醇的前期热稳定性较差,因此在体系中加入ZnSt2能明显的改善前期着色行为,La/PeE/Zn复合稳定剂体系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效果。利用金属离子的电离势解释了LaSt3和Ca/Zn稳定剂对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热稳定效果的影响。由于La的电离势小于Sn,LaSt3取代PVC主链上不稳定氯的能力小于DBTDL,因此LaSt3的加入对DBTDL的热稳定效果影响较小;而Zn的电离势大于Sn,ZnSt2取代PVC主链上不稳定氯的能力强于DBTDL,因此Ca/Zn稳定剂的加入抑制了DBTDL的热稳定效果,从而大大降低了DBTDL的热稳定效率。利用动态流变行为测试系统研究了超支化聚合物H20对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H20的加入,存在一个最佳H20含量使得体系的复数黏度达到最低值,这主要是由于在高H20含量下分散性较差,不能很好的发挥降低黏度的作用。且发现高温下的最佳含量比低温下的最佳含量要大,这主要是由于高温下能充分分散更高含量的H20。同时发现由于低分子量PVC的缠结程度较小,H20对低分子量的PVC影响较为显著。此外,研究了超支化稀土聚合物H20-g-La对体系热稳定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H20-g-La的热稳定行为类似于LaSt3,长期热稳定性较好但前期热稳定性较差,且发现H20-g-La的热稳定效果强于LaSt3。然而由于超支化稀土的合成破坏了H20原来的结构,因此H20-g-La不能像H20一样有效的降低体系的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