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凋落物是生态系统分解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诱发草原火灾的基础物质。在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凋落物为对象,以长期野外控制实验平台为基础,原位布置凋落物袋的方法,对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了为期939天的动态监测,测定了凋落物质量残留率、碳(C)、氮(N)、磷(P)、钙(Ca)及微量元素含量及元素比值等指标;并且在草原防火期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凋落物是生态系统分解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诱发草原火灾的基础物质。在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凋落物为对象,以长期野外控制实验平台为基础,原位布置凋落物袋的方法,对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了为期939天的动态监测,测定了凋落物质量残留率、碳(C)、氮(N)、磷(P)、钙(Ca)及微量元素含量及元素比值等指标;并且在草原防火期采集实验地凋落物进行燃烧性指标的测定,研究了荒漠草原凋落物分解对增温和氮沉降增加的响应以及凋落物燃烧性特征,为草原防火及可持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短花针茅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包括3个阶段,分别是快速分解阶段(0~371d)、分解速率减缓阶段(371~738 d)和分解速率加快阶段(738~939 d)。分解第1阶段中第183 d,与对照相比,增温和氮添加显著促进了凋落物分解(P<0.05),并且增温和氮添加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分解第2阶段中第559 d,氮添加显著抑制了凋落物分解(P<0.05),增温和增温+氮添加处理的影响均不显著。分解第1阶段中第371 d、分解第2阶段中第738 d、分解第3阶段中第939 d,增温和氮添加均未对凋落物分解产生显著影响。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对照条件下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为24.3%,增温、氮添加、增温+氮添加使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分别减少了3.7%、2.2%和2.1%。(2)在分解过程中,短花针茅凋落物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又下降再上升;氮添加对凋落物N含量的影响为增加、减少和增加(P<0.05),增温的影响则不显著。与N含量格局不同,凋落物C、P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为先下降再上升;增温和氮添加对凋落物C含量的影响为先提高后降低(P<0.01)。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与凋落物C、P含量和C/N比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凋落物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3)凋落物6种元素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Fe(1.89 mg·g-1)>Ca(0.81 mg·g-1)>Mn(0.36 mg·g-1)>Na(0.27 mg·g-1)=Zn(0.27 mg·g-1)>Cu(0.02 mg·g-1)。氮添加对Fe含量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减少、增加、减少(P<0.0001),增温对Fe含量影响的时间变异为先增加后减少(P<0.01)。氮添加显著增加了Mn含量(P<0.01),增温的影响不显著。氮添加对Zn含量的影响为先减少后增加(P<0.0001),并且增温和氮添加对Zn含量的交互影响显著(P<0.0001)。氮添加对Cu含量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先降低后提高(P<0.05)。凋落物Ca和Na含量对增温和氮添加的响应均不显著。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与凋落物Cu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凋落物Fe、Ca、Mn、Na、Zn含量无显著相关性。(4)本研究中凋落物包括立枯物和枯落物。立枯物平均高度约为20 cm,是植物枯死但未落的部分,其枯叶和枯枝主要集中在上层;枯落物平均厚度约为2 cm,由枯死的植物器官和脱落物组成,主要堆积在下层。本研究结果表明立枯物的载荷量、含水率、粗脂肪、粗蛋白含量、热值均显著高于枯落物(P<0.05),然而立枯物的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枯落物(P<0.05);表明立枯物燃烧性高于枯落物,并且凋落物的燃烧性由下层向上层增强。与内蒙古其他地区相比,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凋落物粗脂肪含量、热值较低,粗灰分含量较高,地表凋落物累积量较小,燃烧性较弱。本研究结果揭示草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受到凋落物质量(C、N、P、Fe、Ca、Mn、Na、Zn、Cu)及温度和氮供给等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温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通过提高凋落物质量而促进凋落物分解。研究进一步表明四子王旗荒漠草原立枯物(上层)燃烧性高于枯落物(下层),整体上来讲该地区地表凋落物燃烧性较弱。凋落物作为草原生态系统可燃物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草原火灾的物质条件;上述结果将为草原防火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沙芥(拉丁学名:Pugionium cornutum(L.)Gacrtn.)是北方特色传统药用植物,蒙药利用沙芥根,中药利用全株。沙芥也是药食同源植物,民间作为野生蔬菜食用,但口味辛辣,利用方式单一,没有统一的工艺规程,目前以农牧民小规模种植为主。随着自治区政府大力发展蒙医蒙药行业的政策,蒙药植物种植基地不断增多,沙芥的规模化种植利用前景广阔。但是,沙芥茎叶作为蒙药用植物的副产品,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放牧是内蒙古荒漠草原的重要调节因子,对地下生态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土壤线虫作为广泛分布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环境指示生物,在维持土壤稳定、促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本项研究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开展放牧干扰长期定位试验,将围栏划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中设4个不同载畜率水平,分别为空白对照区(CK)、轻度放牧区(LG)、中度放牧区(MG)以及重度放牧区(HG)。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
由于我国能源资源“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所以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产业在我国比较快速的发展起来。煤化工的快速发展同时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气化渣。气化渣是水煤浆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包括粗渣和细渣。目前主要以填埋和露天堆放处理。将气化渣存放地表,占用土地面积大,而且经风吹,粉尘飞扬,污染空气;填埋于地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等后果。因此综合利用气化渣十分紧迫和必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气化渣在农业方向的资
苜蓿(Medicago sativa L.)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草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蓟马危害会降低苜蓿产量,使营养成分损失,严重影响苜蓿产业发展。植物可从化学和物理角度对昆虫侵害进行防御。为了探究苜蓿抗蓟马相关的物理防御机理,本研究以抗蓟马苜蓿品种草原4号为主要材料,以感蓟马材料草原2号苜蓿作对照,从茎叶构造、表皮毛、细胞壁、表皮蜡质、腺毛、非腺毛等物理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结合q
草地生态系统对调节土壤-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土壤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吸收与排放对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动态平衡有重要影响。放牧作为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它通过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输入与输出,进而调节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并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反馈。本文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对照(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和重度放牧(
原地推铅球是广东、河北、安徽等省份的高考体育加试必考项目之一。原地推铅球项目有握持球、预备姿势、最后用力、保持身体平衡等要领,对体育生的力量、速度、爆发力等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提高体育生的原地推铅球技术水平,探讨高中体育生原地推铅球的训练方法及策略。
放牧作为草地的利用方式之一,载畜率影响着草地生产力、植被特征以及土壤性质等,而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会进一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植物、土壤及微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等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冷蒿(Artemisia frigida)作为草地退化的重要指示性植物,其种群特性的变化对于衡量放牧草地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半灌木植物冷蒿为
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与黄土高原之间过渡地区的农牧交错带,近年来,由于家庭牧场经营模式不合理,不仅影响着牧户畜牧业收入,甚至使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限制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寻找适合该地区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于2020-2021年采用问卷调查与野外植被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不同经营模式的家庭牧场草畜平衡状态和草地群落数量特征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氨气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呈线性增加的趋势,排放至环境中的活性氮大部分又会通过干沉降、湿沉降等形式重新回到地表。过量的外源氮素输入会导致土壤和水体发生酸化和富营养化现象,直接或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对于内蒙古地区氮素干沉降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为了明确内蒙古地区大气氮素干沉降特征,本研究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一个大气氮素
土壤有机碳(SOC)作为土壤肥力重要指标,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长期关键作用,基于中红外光谱建立的土壤有机碳定量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对土壤有机碳进行准确估测。为探究适用于内蒙古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定量预测模型,本研究在内蒙古境内采集了864个农田土壤样品并分别测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中红外光谱信息,对中红外光谱信息分别进行了多种不同组合的预处理,并结合土壤有机碳含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主成分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