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在近代汉语中可以用作事态助词,它能表示过去、完成以及事物状态发生了变化等多种语法意义。但作为事态助词的用法,“来”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而在潍坊方言中却保留了下来。事态助词“来”在很多方言中都存在,如安徽话、山西话等,但它们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潍坊方言并不相同。另外,普通话中有一个类似的“来着”,有时可以表达出“来”的部分意义,由此我们看到潍坊方言在表达某种语法意义时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文搜集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大量的语料作为历时考查起点,同时通过大量田野调查作为共时研究的起点,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事态助词“来”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对事态助词“来”的历史演变和语法化历程作了详细的考查。事态助词“来”语法化的起点是“V(+NP)+来”这一格式,其中“来”是个实义动词,已经位于句末,这为它由实义动词虚化为事态助词提供了原始的句法位置。这一格式中,“NP”、“V”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演变,“来”最终完成了由实义动词到事态助词的转化。其次,本文以现代潍坊方言语料为基础,以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据,对现代潍坊方言中的事态助词“来”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来1”、“来2”和“来3”三类,并用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的理论对分类的依据做了解释。再次,本文从分布、限制条件、意义和功能等方面,分别对三类“来”进行了研究,用现代的语法理论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展现了“来”在潍坊方言中的历史地位和语用价值。最后,我们通过“来”和普通话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词进行对比,既展现了彼此相同的一面,也显现了它们的差别,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潍坊方言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