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现代化乡村为总纲要,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但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对村民主体的关注,与村民的真实需求意愿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反馈-评估-指导”机制,加强村民参与程度,来实现乡村建设及时性、准确性的实效评估,以提高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鉴于此,本文研究通过引入村民满意度评价,从村民的需求出发,来探讨影响村民对乡村建设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并提出优化策略。本文首先对满意度、乡村建设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同时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相关实践探索加以概括,并总结相关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其次,构建村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相关国内政策以及相关实践经验,本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并参考有关专家意见基础之上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公益性服务设施、经营性服务设施、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生态与环境卫生7个维度,35个指标的村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对六安市裕安区概况以及乡村建设进展概况进行阐述。并结合村民满意度评价指标设计问卷,经过问卷预调查,在确定问卷和指标可行的基础上,选取裕安区24个样本村进行实地调查,对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基于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影响村民对乡村建设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因子分析得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污水设施、公厕设施、文体活动中心、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水体质量、公共卫生、政务村务公开、村民参与、宣传教育、农艺传承等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七个公因子的满意度。(2)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知:七个公因子所对应的回归系数都对村民总体满意度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生态与环境卫生、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村民对乡村建设的满意度。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对六安市裕安地区之后的乡村建设规划有所裨益。图:[19]表:[44]参:[64]